新闻中心 > 教育头条 > 正文

高考骗局:应有进一步深入解析 才能起到警示作用

2019年06月27日08:41  来源:北京青年报

5034

  要有效防范和打击这一类骗局,关键要加强对高考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宣传,让考生和家长普遍知晓高考考试和录取环节的规则与流程,知晓高考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严肃性和国家打击“高考腐败”的铁腕举措,从而打消考生和家长走“特殊渠道”、搞“钱学交易”的侥幸心理。

  教育部、中央网信办、公安部6月25日发布《高考谣言及防范提醒——录取版》,提醒考生和家长不能信“意外之喜”,不能信“高收费志愿填报指导专家”,不能信“钱学交易”和“特殊渠道”。三部门强调,教育部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已经多年,招生政策、录取结果都在阳光下主动接受监督,广大考生和家长不要信谣传谣,只要通过省级招办和招生高校指定渠道查询核验,“李鬼”必会露出马脚。

  今年高考前夕,三部门发布《高考谣言及防范提醒——考试版》,提醒考生和家长不要相信“花钱可买高考试题和答案”“中介掌握内部大数据”“可花钱更改高考成绩”等谣言。三部门发布高考谣言及防范提醒报告,针对高考考试和录取两个重要环节,通过具体的案例和详细的分析,向广大考生和家长揭示了多种“高考骗局”的行骗伎俩,证实社会上传言的所谓“特殊渠道”“内部名额”等都是骗子的话术,这对于维护高考考试和招生秩序,保障考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提升国家考试工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不法分子针对高考编造的各种谣言,无论是涉及考试环节还是录取环节,大都是为了对考生和家长造成误导,最终是为了骗取他们的钱财。这些谣言及相应的骗局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考生和家长对高考工作相关环节不了解的“信息弱势”,设置“交信息费可提前查分”“交押金领取高考补助金”或“交入学占位费获得提前录取资格”等骗局。一些考生和家长相信这类骗局,主要是出于对教育考试部门的信任,他们的问题仅仅在于太过轻信,缺乏必要的警惕性,严格说来他们自身并无大错。

  要有效防范和打击这一类骗局,一方面要加强对高考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宣传,让考生和家长普遍知晓高考考试和录取环节的规则与流程,一眼识破“交押金领取高考补助金”之类谣言。另一方面,这类行骗案件中,几乎每个考生都出现了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情况,不法分子正是通过非法获取的考生个人信息,取得了考生或家长的信任而行骗。有关部门查办这类案件,应当从考生信息泄露这一关键环节入手,深挖学校、教育部门和考试部门中可能存在的“内鬼”,彻底清除“内鬼”,斩断非法交易考生信息的“黑手”,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严打这一类“高考骗局”。

  另一种高考谣言及相应的骗局,是利用一些考生和家长“病急乱投医”的急切心情,利用他们对高考工作的误解误读而形成的“不走大门走后门”侥幸心理,精心设置“花钱买高考试题和答案”“花钱改成绩”“特殊渠道上大学”等骗局。一些考生和家长相信这类骗局,主要是出于对所谓“钱学交易”“特殊渠道”的信任,也就是对有关高考非法操作和腐败交易的信任,而这种信任本身是十分错误的认识,因此严格说来,这类骗局中上当受骗的考生和家长,自身也存在一定的过失和过错。

  要有效防范和打击这一类骗局,关键也是要加强对高考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宣传,让考生和家长普遍知晓高考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严肃性,知晓国家打击“高考腐败”的坚定决心与铁腕举措,从而打消考生和家长走“特殊渠道”、搞“钱学交易”的侥幸心理。有关方面公布考生和家长企图花钱改高考成绩、走“特殊渠道”上大学而被骗的案例,不但要公布骗子被依法查处受到法律追究的情况,也要向考生和家长发出警示,花钱改成绩、买“大学内部名额”虽然最终受骗,但也面临着不小的法律风险,有时甚至涉及行贿犯罪,因此是一个万不可行的最劣选择。

  对形形色色的“高考骗局”,应当有更进一步全面深入的解析,才能对广大考生和家长起到足够的提醒警示作用。

文章关键词:高考骗局 特殊渠道 钱学交易 责编:王丽萍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慢新闻

洛阳“七一路市场发现病毒”?官方最新通报来了 洛阳“七一路市场发现病毒”?官方最新通报来了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