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父母、师长良好的教育、陪伴,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积极、良好的心理品质,为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在飞速发展、价值多元的社会环境中,孩子有哪些成长的烦恼,又有哪些自我调节的办法?家长如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又该用怎样的心态和方法给他们以教育和引导?
近日,在我们身边,两名少年以大家最不希望看到的方式离去,再次引爆了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前不久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少年儿童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青少年阶段心理走偏,会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不可预估的影响。为何青少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家长如何及时发现、有效干预孩子可能出现的极端行为?记者就此采访了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儿少心理科主任马静博士。
A 事件回放
13岁男孩遭受心理创伤
从7月24日得知儿子的噩耗,周先生至今不愿相信,自己几句不轻不重的责怪,竟会触发13岁儿子小恒(文中未成年人均为化名)离家,纵身跳下靳江河。
3年前,小恒的妈妈突发心脏病去世。之后,周先生只身到长沙务工,小恒被留在邵阳老家的姑妈家,性格变得越来越内向。
这个暑假,周先生为了多陪陪小恒,把他接到了长沙。7月22日晚,周先生因小恒玩手机的事,说了他几句。随后,小恒出门,一走再也没有回来……
周先生回忆,小恒寄居在老家时,他大多是通过和孩子的姑妈打电话,来掌握儿子的动向;小恒来长沙的这段时间,父子俩的对话基本围绕着吃穿住行,很少有情感上的交心。
专家解析
重要亲人离世,对年幼的小恒来说是一个无法自行消化的重大创伤。家长或许以为时间会治愈一切,殊不知像小恒这样正在经历悲伤甚至绝望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有人看到他们的悲伤和绝望,陪他们一起经历这样的时刻。他们需要时间和仪式去缅怀丧失。
15岁女生被什么压垮?
6月26日,长沙某小区,15岁女孩甜甜的生命画上句号,警方调查后确认为跳楼身亡。巨大悲恸后,甜甜的父母质疑,是学校的高压学习压垮了孩子。
甜甜从小开朗、成绩优异,前不久被长沙某重点高中提前录取。高中前的这个暑假,她自愿参加了学校的自习和培训班。在新的老师和同学的印象中,甜甜仍是个开朗外向的孩子。但在家里,她明显变得疲惫不堪。
直到悲剧发生,甜甜没有通过任何方式留下心理活动的只言片语,也几乎不曾和同学分享过自己的烦恼。
专家解析
可能是学习压力过大,可能是对父母的愧疚,可能是对自己要求太高,也可能还有别的原因……如今,大家无法知道甜甜究竟被什么所困。没人知道、没人理解、没人分享,这也许是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
B 典型案例
大学生两年时间走出抑郁 父母陪伴给了她最大支持
相比于小恒和甜甜,今年19岁的大学生小禾是幸运的。近日,在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儿少心理科,已走出重度抑郁、重返校园的小禾分享了她与抑郁抗争两年的经历。
两年半以前,小禾从怀化到长沙读大学,因环境适应、学习压力等问题,经常情绪低落、敏感多疑,后来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后,休学回家调整。
回家后整整一个星期,小禾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外界一切联系,也没跟父母说一句话。直到一天下楼喝水时碰到父亲,父亲哭着问,“孩子你怎么了,你叫我一声爸爸”,她突然被父母的爱触动,缓缓喊出一声“爸爸”。
自此,要努力走出抑郁的决心深植小禾心里。坚持跑步、听音乐、看书、与父母旅行……不久,小禾情况好转,重返校园。在继续与抑郁抗争的时间里,她一面听从医嘱坚持服药,一面督促自己多与同学交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公益活动,“让自己充实、开心起来”。
“最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的陪伴给了我最大的支持。”小禾说,爸妈从来没放弃她,即使在她复发时,也从没对她失去过信心。
专家解析
“父母在帮助孩子走出抑郁症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马静建议,抑郁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的患者面临复发的可能。父母要有信心、有耐心,督促孩子听从医嘱坚持科学的治疗方法,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提高应对能力,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为其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C 分析
需重视导致青少年极端行为的环境因素
“青少年自杀主要集中在有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冲动行为等心理疾病人群。有调查显示,在自杀的青少年中,49%-64%患有抑郁症。”马静认为,需重视导致青少年自杀行为的环境因素。现代人的压力大、节奏快,导致一些家庭无法给孩子提供安全感、亲密感和归属感。青少年存在着社会化程度不高、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心理抗击打能力弱等特点,他们一旦受到父母关系不和谐、暴力、生活变迁等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就很容易产生心理危机,严重的会导致自责自罪、自残自杀。在学校里,如果无法实现自我价值,接纳度和认同度不高,学习竞争的压力大,甚至遇到校园霸凌,或个别教师心理卫生意识淡漠给学生造成身心创伤,也易导致自残自杀的发生。
D 提醒
心理支持、救助手段可让青少年自杀得到有效避免
当青少年在生命中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如果社会支持系统完备,家人、学校和周围人能及时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心理救助,就能帮助青少年走出心理阴霾,自杀就能得到有效避免。
马静提醒,如果青少年出现以下表现或特征,就需要家长高度警惕:
1.通过各种途径,流露出消极、悲观情绪,表达了自杀意愿;
2.近期遭受了难以弥补的创伤性事件;
3.近期有过自残或自杀未遂行动,其再发自杀行为的可能性非常大;
4.发生了人格改变,变得易怒、悲观、抑郁、内向、孤僻等,不与家人和朋友交往;
5.精神疾病患者,特别是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酒精、药物依赖患者是公认的自杀高危人群。
发现孩子有自杀倾向,家长该怎么办?马静建议:
1.可以开诚布公地和孩子谈论“自杀”。出于避讳或害怕,我们不喜欢和孩子谈论死亡,然而,研究表明,用关心且平静的态度,直白地和孩子谈论“自杀”,可以减少其孤独感,从而防止自杀。
2.和孩子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未来”。青少年自杀和成人自杀的一个很大不同在于很多青少年会由于冲动,一时钻牛角尖导致自杀。这时候,家长应该倾听他们内心的真正想法,并提供一些实质建议,比如怎么处理分手、成绩下降、同学关系紧张等。家长可以和孩子多聊聊“未来”,引导他们用更长远的眼光看待目前的困境。
3.让孩子动起来。陪他们去打球、爬山、跑步、旅行,可以帮他们缓解抑郁。
4.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尝试了上述方法一段时间,孩子没有明显改变,应尽快联系心理专家进行评估和治疗,寻求专业帮助非常重要。(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彭放 通讯员 罗婷 石荣 周晓璇)
充分利用重大疫情这一特殊时期、特殊情境,主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客观需要,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亲和力的有利契机,在具体工作中可重点把握以下四个着力点。
在抗击疫情中,有这样一群大学生志愿者——归乡,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前提下,以多种方式参与到防控工作中去。有的坚守在宣传一线为大家把疫情防控相关信息及时准确地发布,有的利用专业优势制作疫情防控宣传漫画在网络上传递正能量,还有的回到家投入到当地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中去。
大学生从全国各地返校,返校后是不是需要先隔离14天?对此,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登峰表示,来自疫情严重地区的,和确诊病人有过接触的,包括有咳嗽发烧症状的同学,可能要进行单独的隔离,其他的同学每天要测量体温,要随时关注他们身体状况的变化,这些不一定需要隔离。
财商(Financial Quotient)一词最早由美国作家兼企业家罗伯特·T·清崎(Robert T Kiyosaki)在《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提出,是一个人与金钱打交道的能力,是理财的智慧。当今社会,经济及金钱现象无处不在,人们对金钱的态度、获取和管理金钱的能力,对于人们生活的富足、幸福影响越来越大。
据报道,中青校媒面向全国2077名大学生发起了一项关于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仅14.05%的受访者每天使用手机时长在3小时及以下,27.88%的受访者日均使用手机3到5小时,33.32%日均使用5到8小时,还有24.75%使用时间在8小时以上。
“我总是会不自觉地打开手机,看看微信和QQ有没有红点显示。”对苏州大学的大二学生张麦来说,手机已经成为她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大学生毕业首选就业城市中,南京在全国排在第六位,苏州排第十五;大学生平均期望月薪是7409元……58同城刚刚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研综合报告》显示,近九成的大学生期待住房补贴,IT/互联网类毕业生最抢手,七成企业校招重专业背景。
大学办学正在为回归常识而努力。如何给大学生合理“增负”,提升他们的学业挑战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成为大学面临的挑战。本文立足中国现实,从实证层面提炼和检验大学本科教育中高影响力教学实践的核心要素及其影响作用,尝试为未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适和变革提供科学性指导,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大学生信用贷款为学生实现自我提升、消费和创业等需求提供了资金便利,但一些非正规网贷平台的进入,使得这一市场乱象丛生、备受诟病。加之一些组织打着“信用贷款”的幌子,将学生骗进高利贷陷阱,让人们对“校园贷”退避三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