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协商议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出席开幕会。 新华社记者 丁海涛 摄
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八次会议8月26日在北京开幕。此次会议主要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协商议政。多位全国政协常委和列席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在小组会上围绕“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增强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建言资政。如何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委员们从管理、教学、师资、创新与文化等维度给出了具体建议。
多一把尺子衡量高校办学质量
当前,我国高校存在评价体系单一、同质化发展趋势明显等问题。对此,多位委员提出多元化评价方案,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发现办学特色。
全国政协常委蒋平安建议,针对不同类型高校的特点,逐步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促进高校特色发展。全国政协常委石碧建议,要更新高校教学理念,减少和清理各种评估、排名,提升高校专业质量。全国政协委员徐惠彬建议,改革高校评价体系,增加科技成果转化贡献的考核权重。
真正放权给高校
全国政协常委王光谦讲了一小故事,清华大学学生赴西北某211高校参加大学实践,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参加教学实践时,办公室的灯管坏了。报修之后,维修工表示只管换,但灯管需要自备。可由于政府采购网中没有该灯管型号,因此,老师们只得自掏腰包买灯管。小故事背后折射出不小的问题王光谦呼吁:“要真正给大学办学自主权,给大学松绑。”发出同样呼声的,不止他一个,刘卓明常委、欧阳明高常委、张勤常委、唐英年常委等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强调以教学为中心导向
近年来高校录取率提高的同时,科学管理的问题一定程度凸显出来。有委员认为,高校评价体系多偏重于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功能相对弱化。
对此,全国政协常委陆桂华建议,进一步强化高校教学中心地位,提高教学一线人员报酬水平,增加实验、实习环节经费投入。改进高校考核评价体系,科研绩效评价要以尊重科研规律为前提,针对不同类似高校分类协同评价,引导高校注重教书育人和特色发展。
大力推动特色学科高端发展
行业特色高校生存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必须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战略,要把握“有特色”和“高水平”两个关键。全国政协常委陈世炬建议,大力支持行业特色高校优秀学科发展,支持优势学科硕士博士点建设,及时淘汰过时专业,减轻学生就业压力和资源浪费。
优化教师评价体系
全国政协常委蒋平安建议,将德育成效和师德师风作为高校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以学生的获得感和成长度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改革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制定和优化人才分类评价政策以及人才分类考核办法,更加注重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和服务行业产业发展的能力。全国政协常委石碧建议,改革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将学界对教师的评价意见作为重要评价内容。
顶层设计本科师资培养
目前,我国不少高校的本科教学质量仍然不容乐观,部分地方高校师资队伍以年轻教师为主,缺乏有教学经验老教师的传帮带,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对此,全国政协常委郑兰荪建议,教育部重视并部署高校教师的教学培训计划,发挥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拨出专款用于地方院校教师的教学培训工作,要求各高校考核教师的教学能力,并制定教师继续学习的制度。除加强本土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外,全国政协委员容永祺还提出,可以借鉴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入围“世界百强高校”的经验,考虑打破国籍限制,招聘具有卓越学术成就和领导才能的国际学者担任校长。同时,吸引高质素的华裔学者回国任教。
对标行业需要 校企深度合作
目前,中美贸易和科技竞争的态势,亟需高等教育者重新看待我国高等工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性。我国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不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这与校企间的联动机制不无关系。
对此,全国政协常委唐英年建议,现代企业制度应将企业教育责任纳入制度之中,大型企业应内设教育管理机构,承担大学生实习实践的任务。鼓励一流企业与一流大学合作创办新工科专业。全国政协委员徐惠彬则建议,改革央企考核体系,发挥企业在协同创新链条中的枢纽作用。开展校企全链条、紧密型协同创新试点,构建新型校企协同创新机制。除加强产教融合外,还要解国家之渴,瞄准国家急需专业领域。全国政协常委高鸿钧则建议,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特别注意发展目前国家急需的专业,如核心信息技术、高端仪器设备、生命与健康、教育学等。
加强高校文化传承功能
提到内涵式发展,离不开文化传承。然而,在今天高校评价体系多偏重于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相对弱化。
全国政协常委陆桂华建议,加强师生人文素养与社会责任感培养,增加人文类课程设置及授课覆盖面。留学生课程体系设置中应增加一门中国历史或中国文化必修课,拓展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渠道。 (记者 刘佳 张宁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