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清华附小教师在指导学生上机器人课。 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新中国成立70年,也是教育行业不断前进的70年,很多方面从无到有,相关政策法规也在不断完善。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级师范学校毕业即可到小学当老师,小学老师的月工资大约30元。
八十年代后,一系列政策法规出台,涵盖了对教师的要求、培养、管理、待遇等多个方面。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确定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1993年《教师法》实施,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同时,要求小学教师需具备中等师范学校以上学历,初中老师需具备大专以上学历……
此外,硬件方面也有很大改善。食堂、宿舍条件变得更好;教室变得更加宽敞明亮;电子产品用到了教学之中。
当年梦想中的事,如今说实现就实现了。
1950年代
●1951年5月,时任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和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吴玉章发表书面谈话,用“五一”劳动节作为我国教师的节日。
●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幼儿师范学校培养幼儿园教养员;师范学校和初级师范学校培养初等教育师资;师范学院和师范专科学校培养中等教育师资。
●1952年7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调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员工工资及学生人民助学金标准的通知》,规定从1952年7月起,教职工实行以工资分为单位的工资标准。
●1953年11月26日,政务院发出《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具有初级师范学校毕业程度以上的教师,应着重学习政治与业务;不到初师毕业程度的,主要补习初师课业,提高到初师毕业的水平。
●195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师范学校今后设置发展与调整工作的指示》,指出将现有的初级师范学校逐步改为师范学校或轮训小学教师的机构。
●1956年,教育部在《关于提高小学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的报告》中提出:必须从思想上转变某些干部轻视小学教师的错误观点。应实行“教龄津贴”的工资制度。
●1956年7月,国务院《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全国公立小学教师月平均工资提高32.88%,即由30.2元增加到40.13元,教育部所属各项事业单位教职工的月平均工资提高28.72%。
●1956年11月1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内地支援边疆地区小学师资问题的通知》,提出由内地调配部分初中学生和失业知识分子,每年支援一部分师资给边疆省、自治区。
1960年代
●1960年3月,教育部发文对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师调整工资,高等学校教师升级面为40%,国家举办的全日制中小学教师升级面为25%。
1970年代
●1978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国家计委联合颁发试行《关于评选特级教师的暂行规定》。
1980年代
●1983年8月,教育部下发《关于中小学教师队伍调整整顿和加强管理的意见》,要求高中教师应具备高等师范学校本科毕业学历;初中教师应具备高等师范学校专科毕业的学历:小学教师应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学历。
●1984年7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普通话培训工作的通告》,要求各级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明确树立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的思想,把掌握普通话作为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1985年1月2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1985年8月30日,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小组、劳动人事部发出《关于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规定教职员实行结构工资制,即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和奖励工资四部分。教师同时实行教龄津贴。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确定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对合格教师颁布合格证书。同时,开始建立以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
●1988年9月8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提高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工资的通知》,提高中、小学班主任津贴标准,建立中小学教师超课时酬金制度。
1990年代
●1992年8月,国家教委、国家计委、人事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改善和加强民办教师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关、转、招、辞、退”五字方针。
●1993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取得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相应学历。
《特级教师评选规定》指出,特级教师应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
●1994年8月23日,国务院发布《残疾人教育条例》。要求各级政府应重视从事残疾人教育的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并采取措施逐步提高他们的地位和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鼓励教师终身从事残疾人教育事业。
2000年代
●2001年10月8日,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定的第一个国家级教师编制标准。
●2006年5月,《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发布,启动实施“特岗计划”,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两基”攻坚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
●200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后更名为公费师范生),相应师范生需从事教育工作10年以上(后改为6年)。
●2008年12月17日,《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2010年代
●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
●2016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纳入正高级职称评审范围。
●2018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政策文件。
教师总是能有思考和期待
当教师初始,有好多愿望,以当时的社会状况,不敢奢望,没想到三十年不到,全成了现实。
上世纪80年代初,各方面条件较差,上课时常有学生的板凳腿折断了,扛着板凳到木工房去,找一条能替换的。那时,学校一般都有木工房,两千师生的桌椅板凳,都得靠木工师傅修;跑道是炉渣垫的,上完体育课学生都习惯地抖鞋子;公厕没有自来水,每天值日生要挑水去冲;学校的几台录音机,如何合理分配,引发不少矛盾;学生外出参加比赛,没有统一服装,要找关系去借;最窘的是教师宿舍,拥挤到不文明的程度,简直无法说。教工食堂尚能坐下用餐,学生食堂一条板凳也没有,学生三顿都得站着吃。我那时就想,要是能让学生坐着用餐,不知要到哪一年呢。
经济好转了,变化的速度超过我的想象。1994年,食堂盖好了,全体学生能坐着用餐了;1999年学校有了第一间电子化教室;2001年开始给全体教师配笔记本电脑;到了2005年,老师的自备车多了,学校不得不动脑筋搞停车场;虽然房价走高,但每个老师都有地方住了。现在,一些县区的新建学校,设备一步到位,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也受到关注,相信在不久后会有令人惊喜的变化。
梦想中的事说来就来,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在变高。人们得到了一些东西,也可能会淡忘一些东西。比如,新生入学,他哪里知道为了让学生能坐着用餐,我们这一代教师有多焦虑,付出了多少努力,但依然会有学生和家长抱怨食堂饭菜不好吃。这两年新生入学教育,我对同学们说:学校食堂永远赶不上你妈妈的手艺,可是,你到学校是来读书的啊,本校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那么大的字镌在教学楼上,我们不谈做大事,先学学“嚼菜根”,怎么样?把青少年娇惯到丧失基本生活能力,教育便失去了意义。我甚至想建议高中生每周能有几次素食或不食,体验前辈“诚朴、雄伟”的精神。教育要为未来社会培育人性饱满、有创造精神的劳动者,即李大钊说的“雄健的国民”,在新的时代,教育工作者要有领先社会的新思考。
相对于物质条件的变化,更值得高兴的,是教师的职业素养的提高。现在,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普遍高于八十年代。当年我到学校工作时,教育局对中学人事有个不成文的规定:“1982年毕业的本科生不得调出”,指的是77级和78级两届大学生,因为多年没有本科教育,好歹都要当个宝贝。其实当年的大学教育水平并不高,我读大一大二时,没有一本教材是正式出版的,连程千帆和沈祖棻的《古诗今选》也是某大学自印,收两元钱工本费。三五年后,每有新教师报到,我都打听新一届的课程有哪些变化,用什么教材,增加了什么新内容等等。教师学历提高和专业发展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最重要的特征。现在,学校招收新教师都要求“硕士以上”,小学教师中也有相当比例的硕士了。教师职业素养比以前高,特别反映在教育观念方面。对一些违反教育常识的现象,教育界也逐渐有了共识。比如,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除了一些社会原因,某种程度而言,其实是教师专业水平问题,只有教学水平低的教师,才会用超量作业掩盖业务短板。同样,基础教育不能违反常识,学生必须有“课外”,教师必须有“业余”,培育学习趣味、发展思维,比鼓励“苦读”有价值。这些常识,正在为更多的教师所接受。
教师的专业底子比较好,问题意识也比以前强。近年,发展“批判性思维”已经写进“课程标准”,预示着学科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这就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和专业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学生的思维品质才有可能提升。很多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创造,虽然目前基础教育还存在不少困难,但思考与问题同在,有大批教师在自觉地学习,在反思中改进教育教学,这就能让人们看到希望。
不管教学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很多教师总是能有思考和期待,他们的职业精神一直鼓舞着我。这些教师分布在祖国各地,我经常想象他们在讲台的姿态,无论条件有多艰苦,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挫败,他们都能恪守教育常识。有个老师拒绝“赛课”,他说“我不要那个‘奖’,我不能丢下自己的学生去比赛”;有家长牵头组织假期补课,重金聘请一位老师,可是她说“学生有疑难可以到办公室找我,我的课不卖”;有位在盲人学校任教30年的老师,因为长期只用手语不发声,他的听力下降了;有位语文老师发现,仅仅引导学生阅读是不够的,学生要有更好的学习氛围,他利用双休日带领家长读文学作品,因为只有家庭的文明素质上升了,学校教育才会少一些干扰……
王栋生(特级教师,退休)
天猫最新数据显示,除了手机、电脑和平板之外,2019年大学生的开学行囊里又增添了“新三样”:电子书、按摩仪、平衡车。从生活必需品到时尚消费品,新中国成立70年间,大学生入学装备发生的巨大变化,折射着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