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家长陪读时,常被孩子专注力不够、效率不高、做事拖拉等问题困扰。批评孩子的声音越来越大,惩罚孩子的花样也越来越多,却收效甚微。不停的催促、无端的批评、严苛的指责甚至体罚,引发的是愤怒、恐惧、悲伤、痛苦等消极情绪,对孩子的学习毫无帮助,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快乐、喜悦等积极情绪,有助于孩子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消极情绪让孩子厌学
情绪对学业的影响,往往在小学中高年级逐渐显现,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有两个真实的案例。四年级的小睿喜欢读书,自主学习能力还不错。自从妈妈生了妹妹,多数时间都忙着照顾小婴儿,与他的交流少了很多,多数时候都是简单的催促:“小睿快点儿吃饭”“小睿快点儿写作业”。小睿渐渐不开心起来,做作业、看书的积极性不高了,还越来越拖拉,学习效率大不如以前。
后来,妈妈意识到小睿的变化,每天抽出时间接他放学。从学校步行回家的40分钟,成了母子俩最亲密的交流时间。小睿给妈妈讲学校的见闻、自己的进步,妈妈的倾听和赞赏给了小睿很大的鼓励。虽然和妈妈一起走回家比坐校车费时间,但小睿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很快完成作业后,又像以前一样兴致勃勃地读起书来。
五年级的小乐单纯、内向,属于典型的慢热型。小乐成绩一直很好,父母对她的要求自然很高,常常因为学习中的一点儿小错误批评她。五年级之前,小乐都很听话,对妈妈的批评从不反驳。可四年级升五年级的暑假,小乐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不管妈妈怎么催促,她都不愿意完成假期作业。后来甚至要求一直住在外婆家,拒绝回家。
妈妈找到合适的时机,问孩子不喜欢回家的原因。小乐说:“在外婆家,我觉得很轻松,在家我很紧张,觉得这里不像家,只是一个学习的地方。”妈妈翻看小乐的作业,发现她在外婆家完成作业反而速度快,质量高。
这两个孩子的故事说明,情绪不好,学习不会好。小睿的被忽视和小乐的紧张感,都是不良情绪的诱因,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如果不及时干预,还会导致厌学。
轻松氛围让孩子乐学上进
六年级的子墨阳光、自信、自律,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他的小学时光过得很轻松,没有经历过辅导班的狂轰滥炸,有限的一两个兴趣班都是子墨自己主动要学的。周末的大多数时间,子墨喜欢在博物馆、图书馆里度过。轻松的家庭氛围,使子墨进入了快乐学习的良性循环。
子墨父母的分工很明确,爸爸只负责他的运动,几乎不插手他的学习。放学后,爸爸会陪子墨练长跑、打篮球,每天至少运动一个半小时才回家。晚饭后的家庭作业时间,子墨出奇地高效,连妈妈也惊讶他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所有学习任务。做完作业的时间,子墨都在阅读中度过。
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者并没有重视到情绪和情感在教育情境中的重要作用。直到本世纪初,人们才开始意识到情绪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对高年级孩子尤为重要。研究证实,人心情愉悦时,大脑分泌的乙酰胆碱会增多,血液更通畅,人会变得精神抖擞,充满自信。相反,当人紧张或情绪低落时,体内茶酚胺类物质释放就会增多,使人焦虑烦闷,注意力无法集中,做事效率降低。
“别人家孩子”的4个秘密
获取知识的过程应该是愉快的,父母要注意引导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从4个方面为孩子打下高效掌握知识、健康成长的基础。
一是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做事有规矩,自然不慌乱。作息时间有规律,让孩子保持充足的睡眠,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乐于劳动,让孩子充分体验生活,锻炼动手能力,树立自信;独立思考,有助于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遇到困难敢于面对、独立解决。还有物品摆放整齐、懂得科学安排时间等,都是培养积极情绪的基础。
二是建立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快乐,我妈快乐,全家快乐!”这个段子让人忍俊不禁,但想想又很真实。情绪是会传染的,快乐可感染别人,焦虑、沮丧、悲观也会传染。建议父母把催促变为提醒,把批评变为激励,减少消极情绪对孩子的影响。父母也可以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同看一部电影,然后和孩子平等地交流心得,提高孩子的参与热情,用积极情绪去感染孩子。还可以尝试用图书馆、博物馆代替辅导班,用自主学习代替填鸭式灌输,效果一定出乎意料。
三是降低学习难度。根据孩子的兴趣,换一种适合他的学习方式,让他觉得获取知识并不困难。比如现在的英语学习中抽象的语法学习、枯燥的单词背诵,对中低年级的孩子来说难度较大。如果暂时抛开语法和单词,让孩子听听英语歌曲,看看生动形象的动画和绘本,效果就事半功倍了。
四是养成坚持运动的习惯。运动的好处远远没有受到家长重视,运动能够强健体魄、消除负面情绪,特别是对生长发育期的孩子来讲,更是与智力发展相得益彰。老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节体育课后,学生们大汗淋漓,可他们并不觉得劳累,反而会更加积极、专注地上下一节课。运动过后,大脑会产生一种叫内啡肽的物质,让人心情愉悦。如果每晚做作业之前,父母先陪孩子做半个小时的有氧运动,很快会发现孩子情绪上的变化。 (作者单位:吉林省教育学院)
《中国教育报》2019年12月12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