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教育头条 > 正文

“青少年模式”怎能形同虚设?

2020年04月23日09:26  来源:中国教育报

5034

  王铎 绘

  近日,有媒体报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指出,多家一线直播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与一般模式并无实质差异。青少年用户仍可通过输入密码、切换账号等方式延长在线时长或进行各类网络消费,引发各界关注。

  对现如今的青少年而言,使用智能手机上网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近年短视频应用、直播与线上游戏的火爆更是增加了青少年网络使用的活跃度。青少年群体大规模进入互联网络的背后,是令人担忧的网络沉迷与网络安全问题。“少年巨资打赏主播”“连续游戏数小时”等新闻不绝于耳,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牵头指导各平台建设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正是在此情境下应运而生。

  根据平台介绍可发现,进入“青少年模式”后,用户的网络应用使用时长、服务功能与浏览内容均会出现相应限制与调整。例如,有平台的“青少年模式”设置了“无法进行充值打赏、购买兑换、弹幕评论、视频直播等互动性操作”。然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调查中发现,不少直播平台均可以通过输入密码延长“青少年模式”下软件的使用时限;各大网络游戏平台也均可通过其他账号,如微信、QQ、手机等在无实名认证的情况下直接登录,部分游戏还可直接进行充值消费。如此一来,一边是倡导青少年网络保护与监管的政策,一边是各类破解攻略的“对策”,“积极践行青少年幸福成长战略”似乎成了一句尴尬的口号。

  “青少年模式”的失灵折射出的问题是商业、心理、社会多方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心理层面来看,网络平台致力打造的“习惯养成”与“强社交属性”均是利用个体心理上“正反馈”效应或“依赖效应”使用户逐渐成瘾。青少年由于缺乏一定的自控与反思能力,对这种无意识的“心智训练”几乎没有抵抗力。另一方面,随着网络使用成为资源获取的必要手段,娱乐与学习的边界变得愈加模糊,不少学生打着“上网学习”的幌子长时间在线游戏,增加了家长与学校老师对网络沉迷的识别与监管难度。除此之外,青少年群体巨大“流量”背后的商机也是驱使各个平台阳奉阴违、打擦边球的因素。在媒介市场化快速发展的当下,“流量变现”带来的巨大利益已使部分企业将未成年人保护的社会责任弃之不顾。

  进入互联时代,青少年网络沉迷、成瘾等问题就成为社会各界屡治屡犯的顽疾。治愈这一顽疾需要由监管部门、企业与家庭各方力量合力完成。2019年,国家网信办就开始对各类不符规范、纵容青少年沉迷行为的平台展开约谈,并指导监督各类平台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青少年模式”便是青少年网络保护措施的一项重要突破。但现实中,某些企业在平台的用户协议中声称“对于未成年人用户使用本服务过程中的行为,以及因使用本服务产生的一切后果不承担责任”“提醒家长合理引导未成年子女的上网及消费行为”。

  在青少年网络沉迷的预防与干预中,企业不应简单“甩锅”,而是肩负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引导青少年合理利用网络丰富精神生活。此外,来自监护人的引导与教育同样重要。比起一味的“禁止”或“控制”青少年的上网行为,家长更应做到高质量的陪伴与了解,在“青少年模式”的助力之下与孩子共同成长。

  (作者系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

  《中国教育报》2020年04月22日第2版 版名:中教评论

文章关键词:青少年模式 形同虚设 直播平台 责编:王丽萍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媒体:不适合青少年的网络功能该关就关

    互联网企业千差万别,运营内容各不相同,只要涉及保护青少年安全合理使用网络,任何网络平台都不能以各种借口逃避责任,必须执行统一标准,不能有例外。网络平台不适合青少年使用的功能,该下线的就要下线,该关闭的就要关闭,适合推荐给青少年观看的内容和使用的功能,该丰富的就要丰富起来。

  • 三问防沉迷系统:上线运行12年 疏堵结合咋实现

    上线十几年,防沉迷系统效果如何?暑期将至,如何用好防沉迷系统,确保孩子健康、合理用网?对于防沉迷系统下一步建设,需要克服哪些掣肘?有哪些夯基础、管长远的事情亟待完善?

慢新闻

洛阳“七一路市场发现病毒”?官方最新通报来了 洛阳“七一路市场发现病毒”?官方最新通报来了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