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意识和民族自豪感,10月9月下午,二七区淮河东路小学邀请国家一级演员、河南省曲艺团书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梅生到校为学生授课,河南坠子落户淮东,多彩课程再添一彩,助力美好教育。
据悉,河南坠子源于河南,演唱者左手打简板,边打边用河南话演唱小段,故称之为河南坠子,是一种具有家乡特色的曲艺形式。早在2006年,“河南坠子”就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课堂上,陈梅生老师被孩子们紧紧包围,在老师的讲解下,同学们对河南坠子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陈老师通过《摘石榴》、《悯农》等经典河南坠子演唱片段,让同学们在说唱艺术的诸多精华中感受民众的文化基因与传承,在寻找中原大地的情怀记忆中感受了河南坠子的独特魅力。
“河南坠子”的落户,为淮河东路小学多彩课程又增添绚丽的一彩,更对培育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精神,推动戏曲遗产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二七美好教育、河南出彩中原助力。(张柱 王瑞勤)
过去两三个月,72岁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啟慧没有那么忙,不过也没有闲着。他保持着每天坚持练字、画画的习惯,还雕刻了《送瘟神》诗二首和一幅疫情帖。他用《送瘟神》诗二首做了一枚5厘米宽、8厘米高的随形印章,60字的疫情帖则被一字一字雕刻在一块米粒大小的猛犸牙片上。
“非遗故事在商丘” 系列微电影(二)《司氏正骨传奇——神脚》
10月30日,在2019乡村儿童教育分享会上,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与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产险”)共同启动“寸草安心”专项基金,旨在整合社会公益资源,建设心理教育体系,切实帮助乡村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在家国共庆之时,平安产险河南分公司在全省18地市设置护航站点,用坚守与行动书写护航篇章,持续输出贴心服务与暖心举措,倡导平安出行,共建美好生活。
在中秋节来临之际,河南万里交科集团助力精准扶贫,到许昌市建安区椹涧乡、前宋村和宁庄村慰问贫困户,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
弘扬黄河文化,扛稳历史重任。8月5日,“扛稳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责任,推动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理论研讨会在开封举行。
4月29日上午,济源示范区政法委副书记郭兴林、济源法学会党组成员秘书长李为民在济源示范区司法局副局长李艳及律管科科长郭军的陪同下,来到河南愚公律师事务所进行调研,强调要不断深化法律服务工作改革,提升法律服务水平。
8月27日,记者从省发改委获悉,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对陕西农业农村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支持我省“三农”领域重点工作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重点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