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映象新闻  > 正文

河南大学王艺伟:科研“追光者”的大学生活

2021-04-12 15:02:09   来源:映象网

5034

  映象网讯(记者 刘磊 通讯员 刘辰辰)早上七点,河南大学大四学生王艺伟准时打开了实验室的门。“实验还很紧张,一天也不能丢。”这位刚刚保送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博连读的姑娘仍然惦记着她的“光学”实验。

  “科研让我懂得坚守的可贵”

 

  “实验室许多气体是有毒性的,做实验前要保证安全。”她麻利地将实验室的窗户关闭,打开通风橱,穿上白大褂,戴上两层口罩,俨然一位在科研路上奋战多年的“大将”。“光很奇妙,有的能看见,有的看不见,而看不见的光,对社会也大有用处。我的实验就是要提高转换发光材料的传递效率,让看不见的光在生物成像、物质检测、红外防伪等方面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提起她的研究方向,王艺伟眼中闪烁着光。

  三颈烧瓶、耐高温磁子、温度计、耐热硅管、冷凝管,王艺伟熟练地“摆弄”着她面前的“瓶瓶罐罐”,通风橱嗡嗡作响,她紧盯实验设备,丝毫不敢懈怠,厚厚的口罩上已经浸出了汗迹。

  科研之路是坎坷的,王艺伟深有体会,她至今对一个做了三年却进展缓慢的实验记忆犹新,每次实验失败后,她都会很沮丧地去操场跑步,结果在学校运动会上,她愣是在5000米长跑项目跑出了全校第三名。经过三年的学术训练,王艺伟明白,“科学研究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还需要更多的坚持和努力,能够在茫茫黑夜寻得一丝微光就很幸福了。”王艺伟看着身边默默耕耘的老师们,立志在自己喜欢的光学领域继续深入探索。

  “科研好苗子是训练出来的”

  从科研“小白”到熟练的操作实验,离不开河南大学“明德计划”培养方案的出台。

  从2015年开始,河南大学启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明德计划”,实施单独教学计划,其主干课程由学院知名教授主讲,通过“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等有效方案,培养科研学术“好苗子”。

  短短五年时间,“明德计划”已经开设了金融学、物理学、地理科学等10个专业的实验班,累计培养学生1100余人,其中半数以上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知名院校继续深造求学。

  正是在“明德计划”的支持下,王艺伟从大二就加入到物理学实验班,成为光学课题组研究团队的一员,与“光”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学习刻苦,踏实勤奋,以接近满分的成绩连续三年在学院综合排名第一。河南大学教授毛艳丽对于王艺伟评价颇高,“本科生更多的是进行科研训练,但是王艺伟同学很勤奋,常常在实验室待到深夜,她目前已经成为我们课题组重要的成员。”

  “培养全面发展的科研人才”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近年来,河南大学狠抓“三全育人”,不断提高学院育人质量和育人成效。

  去年疫情期间,全校共有1770名教师,开设1752门课程,每周共4704个教学班,开课6065门次,有学生360000余人次上课。正是在学校教学保障下,王艺伟利用在家上网课几个月时间,积极备战数学建模竞赛,遇到问题就远程向指导老师请教,和队员一遍遍线上练习模拟习题。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王艺伟团队最终将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收入囊中。

  近年来,河南大学相继举办了中国女科学家巡回报告、河南大学纳米碳材料高峰论坛、WILBY-河南大学生物纳米技术国际研讨会等一系列高端学术会议,同时实施了在校学生出国短期访学“梦想计划”。“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和去牛津大学访学,我接触到了最前沿的学术资讯,极大的开拓了我的学术视野,提升了我解决学术问题的能力。”王艺伟至今仍对在英国卡文迪什实验室的参观记忆尤深。

  “通过多方面的人才培养方案,让更多立志于科研的青年学生走近科研、爱上科研,对河大‘双一流’发展作出贡献。”河南大学白莹教授说道。

文章关键词:河南大学,王艺伟,科研 责编:王丽萍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慢新闻

深圳龙华“暴雨天浇花”引争议,回应来了 深圳龙华“暴雨天浇花”引争议,回应来了

大象陪办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