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高校 > 正文

未出校园背上债 谨防大学生成钱奴

2019年04月15日09:41  来源:半月谈

5034

  导读

  赵娇、小五、落落、陈陈和刘芸锦在不同的高校求学,但每个月收到生活费后的第一件事都是还贷。今年3月初,赵娇支出了2684元,小五支出了1594.62元,刘芸锦支出了1390多元,陈陈和落落则均支出了约1000元。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不少在校大学生有过“网贷”超前消费,有些人越贷越多,还没步入社会就已背负大笔债务。

  超前消费,校园跟风“网贷”

  当前,大学生使用“花呗”和“白条”等网络消费信贷产品的现象较为普遍。

  “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进行超前消费”“在规定的期限内没有利息或者利率低”以及“能够在众多平台进行消费,使用方便”,是在校大学生使用网络消费信贷产品的主要动因。

  2015年秋天,就读于西南某高校的刘芸锦网购时收到了“是否使用‘花呗’付款”的提示。后来发现身边的同学都在使用“花呗”,她也就跟着用了。

  和刘芸锦一样,就读于东北某高校的王一诺也在同学的推荐下开始使用网络消费信贷产品。2016年9月,王一诺想在网上买化妆品,但手中资金并不充裕。在同学的推荐下,王一诺开通了“花呗”,并用其支付购买了相中的化妆品和其他商品。

  “一间寝室有一个人在用,往往就会有室友盲目跟风。”贵州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辅导员吴卿认为,不少学生都知道超前消费和贷款存在隐患和风险,但难以抵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同伴效应。

  2018年3月,现就读于西北某高校的樊双正在家中准备研究生复试,看着当月需要偿还的1900元“花呗”贷款,她有些不知所措:因为已经毕业,父母没有每月再专门给她生活费。没有收入来源的樊双最后只能请父母“出手”偿还了这笔贷款。

  据调查,一部分大学生会使用下个月的生活费或向父母和朋友寻求资助来“还贷”,也有部分人会通过兼职赚取收入“还贷”,极少数则会找新的网络贷款平台“借新还旧”。

  一旦依赖,越贷越多

  “以前看到限量或者限时销售的商品,就只能遗憾放弃,现在就可以先用‘花呗’买下来。”就读于华南某高校的落落说,她现在买东西时更加“果断”了,但每个月的花销也更大了。

  大学生的消费贷正“越贷越多”。刘芸锦的“花呗”总额度已经从刚开始的1500元涨到了6000元,其中还有4000多元尚未还清。

  “之前2000元的额度绰绰有余,现在刚刚够用,偶尔还不够用。”作为“花呗”的老用户,就读于东北某高校的小乔说,开通“花呗”后,自己花钱越来越多了。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安全认为,网络消费信贷产品可以让人们动用未来的收入进行消费,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大学生的消费欲望。

  和传统的校园贷相比,“花呗”和“白条”等以知名企业为依托的网络消费信贷,规定期限内低利率或者零利率还款,放贷速度快。这让一些大学生逐渐对其产生了依赖。

  “我也一度想关闭‘花呗’等网络信贷,但停用后也会带来诸多不便。”就读于西南某高校的王云海表示,他每个月的生活支出并不固定,部分月份会入不敷出,又不便于向父母求助,只能通过“花呗”来缓解。

  须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辅导员许翟认为,长期使用网络消费信贷产品会让大学生在潜意识里觉得“钱不是问题”。“这种消费心理还可能会扭曲大学生的择业观,导致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眼高手低,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

  在贵州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董蔚然看来,帮助大学生树立开源节流的消费观,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消费贷,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张安全建议,学校应该从心理学角度矫正大学生的从众消费心理和求异消费心理,加强大学生理财教育,提倡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

  “各类网络消费信贷产品企业不能一味逐利,应当主动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张安全说,“网络平台在提供消费信贷产品时,应当有一些劝导和警示,引导大学生适度、理性消费,同时应对贷款对象、消费内容和信贷额度有所把控。”(文中所提大学生姓名均为化名)(记者:潘德鑫 郑明鸿)

文章关键词:网贷 校园贷 大学生 钱奴 责编:王丽萍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交近万元钱,能轻松报考名校本科?相关部门已介

    12月22日、23日,大河报·大河客户端以《交近万元钱,能轻松报考名校本科?》等为题,对深圳市升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下称“升学教育”郑州分公司)在网上宣称,“入门零门槛,可轻松报考985/211名校本科,通过几率为95%”以及该公司的学员曾投诉其报名费还能分期付,学员提交了身份信息,对方便在未告知的情况下莫名给学员在网上贷款的报道。

  • 整治校园贷乱象不能手软

    近段时间以来,关于校园贷乱象的报道屡见不鲜。校园贷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和创业,但一些不良网络借贷平台采取降低贷款门槛、隐瞒高额利率等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而陷入“高利贷”陷阱,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 大学校园里的疯狂网贷:欺骗27名同学 贷款逾70

    他是众人眼中的优等生,令人羡慕的“别人家孩子”。谁都没想到,他会以欺骗方式获取27名校友信息,以他们的名义借贷,最终以诈骗罪获刑。

慢新闻

洛阳“七一路市场发现病毒”?官方最新通报来了 洛阳“七一路市场发现病毒”?官方最新通报来了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