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汇】
编者按
按照国家学位管理规定,大学毕业生必须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才能获得诸如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目前我国每年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队伍庞大,以2017年为例,我国授予博士学位5.8万人,硕士学位52万人,授予本科生学士学位384.2万人。每年产出的数量巨大的学位论文,虽然整体上质量有保证,但是良莠不齐,以至于社会上不断有人质疑学位论文水平不高。今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求,针对毕业学位论文进行大面积抽查,坚决防止学位论文注水现象,提高学位论文的学术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此,本版从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视角,对如何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和在大学期间如何做好学术研究进行了探讨,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启发。
走出“为论文而论文”的怪圈,把学位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
每年上半年,既是大学生、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集中答辩的季节,又是学位论文选题集中开题的季节。高校由此进入一年中最为繁忙的季节。作为研究生导师,我每年都审阅或者参加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开题或者答辩,也常常思考如何才能提高学位论文质量这个问题,尤其是如何提高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学位论文质量。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之后,对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把学位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才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
所谓把学位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简单的概括,也就是学位论文的选题和研究,都要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脉搏,从改革开放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寻找学位论文选题,用中国理论、中国实践、中国话语体系,研究中国问题,构建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新时代中国学派。不仅仅要求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位论文如此,就是实验学科、自然科学的科技论文,也应该紧扣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问题。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深入太行山山村,书写科教兴国、科教扶贫的新篇章,就是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的成功案例。
把学位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根本要求。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一系列重要论述的精髓。大学生把毕业学位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具体体现;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社会主义办学方针的内在要求;是高等教育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科学实践;是破除“唯论文”的顽瘴痼疾,打破“为论文而论文”的学术怪圈的最好法宝;也是解决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重大政治问题的关键举措。
把学位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评阅很多学生的学位论文,发现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学生喜欢用西方的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不善于用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目前,在高校仍然存在一种浮躁的认识,认为现代流行的所谓西方的诸如新自由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人性论等等显得新潮、时髦和有“水平”。指导教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学生的学位论文写作意识不强,学生的学位论文研究中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论文的理论基础的比例不高。而用那些所谓时髦的西方的现代理论的论文随处可见。有的甚至用西方的价值观来审视中国问题,误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这种错误认识是过去多年弱化马克思主义的必然结果,是一种惯性思维在新时代的延续。表面看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高、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力不强,实质上责任在导师,深层次原因是高校没有强调,有关部门缺乏引导。今后,必须彻底扭转和改变这一现状。
不能不说,这一问题至今尚未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和重视。今后,我们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的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大学生、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研究。在高等教育领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停留在口号上,而必须入脑、入心、入教材、入课堂,必须指导我们的实际活动。今后,对大学生、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在这个问题上应该立场鲜明。
把学位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用中国话语体系研究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有太多的成就需要总结经验,需要不断丰富完善中国模式、中国方案;有太多的问题需要关注,需要研究,需要找到解决的答案。然而,有些大学生、研究生躲在书斋里、资料堆里找学位论文的选题,脱离中国社会实际,无视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无视中国生动活泼的发展局面和火热的现实生活,与中国的现实问题相去甚远。这些学位论文的选题浪费了珍贵的教育资源,也是导致培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在学位论文的选题环节就出现了偏差,可想而知,整个研究也就不会有什么科学价值。在研究过程中,大量的以西方理论和西方标准来判断中国的发展、评价中国的历史,还有的打着解构历史、还原真相的旗号,在论文写作中弥散着历史唯心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有的论文表面上看好像很高深,其实就是概念和华丽的文字的堆砌,没有什么实质内容。空洞无物的论文,让撰写者在研究过程中感到头疼,让论文的评阅者、答辩委员在评审时也感到头晕。原因就是脱离了中国实践,脱离了中国社会的实际。
我们必须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以中国问题为导向,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中国理论,研究中国问题,阐释中国模式,构建中国学派,打造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现代中国人文社科体系,并走向世界、影响世界。
把学位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必须用改革精神打破“唯论文”的顽瘴痼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给高等教育领域带来春雷一样的震撼。然而,不可否认,由于长期形成的固有利益链和惯性思维,一些人打着所谓“高尚的学术”名义对此有所抵触。值得庆幸的是,清华大学最近率先颁布了落实总书记要求的具体改革举措,对博士研究生不再有具体发表论文的要求。然而目前社会上尚没有拿出真正的具体行动纲领,尽快破解这一通病。更多的单位和学界人士仍处于观望状态。对于大学生、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不是靠学位论文本身的水平和实力,而是靠前期所发表的小论文的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论文数量。社会学科评价、学位点评估和学术成就的认定,高校衡量一个教授水平的高低,都是以论文的多少、所发论文期刊的级别作为主要的标准。将科学研究管理“工分化”,造成整个社会上都在追求论文的数量,而在质量方面反而失去了科学评价标准。这种评价体系客观上造成了“唯论文”顽瘴痼疾的存在,加重了“为论文而论文”现象的无限蔓延。
如果我们确立把学位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的理念,深入中国各行各业建设的第一线,到基层去,到乡村去,到厂矿企业生产第一线去,从中国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去寻找学位论文选题,真正的选准真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给出解决问题的科学、合理建议,那么这样的学位论文的质量就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整个社会应该从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这个角度,评价一篇学位论文的优劣,而不是用发表多少论文的数量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就能为破除“唯论文”的顽瘴痼疾提供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总之,把学位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应该成为我们今后引导大学生、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发展方向和追求目标。(宋伟)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16日 13版)
实践中,由于很多高校同时举办同一专业的硕士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教育,同一导师既指导本专业学术学位研究生,又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产生“分别喂是喂,混着养也是养”的思想,出现了同一专业的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论文选题不加区分的“混养”现象。事实上,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应该有自己的格局。
5月8日,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就该校劳动人事学院一硕士涉嫌全文抄袭他人硕士学位论文一事回复澎湃新闻称:学校对学术不端行为态度明确,已经启动审查和认定工作,如认定确实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