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教育头条 > 正文

传统文化如何真正走进校园

2020年04月03日10:14  来源:中国教育报

503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7年1月颁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启动“中华经典诵读工程”。通过开展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等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学习诗词歌赋、亲近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弘扬人文精神。传统文化已成为我国中小学校园一道风景线。然而,其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重形式轻实效,有舍本逐末的现象。比如,有的地方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让学生穿上古装读经典,上课前要拜孔子像向圣人行礼,老师穿古装、拿戒尺上课,甚至幼儿园就推广少儿读经;有些高校举行毕业典礼时也以穿汉服相标榜,等等。第二,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本来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并不是传统的都是好的,更不是要回到古代,而是应该进行扬弃,有选择地吸收。哪些内容适合进校园,哪些不适合进校园。适合进校园的,还要进一步区分,哪些内容适合哪一个年龄段的孩子,等等。但是因为学术界、教育界研究不够,有让学生背“四书”“五经”的,有让学生背《弟子规》的,不仅超出了他们的认知水平,而且有可能使他们受到封建思想的毒害。第三,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较弱,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都没有跟上,致使许多教师适应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要求,尤其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这种现象还相当严重。第四,社会参与度低,家长更多地从功利目的考虑,即中考高考有没有用。这也直接影响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效果。

  传统文化进校园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在我看来,有多方面的原因。有教育政策层面的,有学校管理层面的,也有社会层面的,不宜简单粗暴,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于形式化问题。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学术界、理论界尤其是教育理论界对传统文化进校园还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没有给中小学提供可资利用的科学理论成果,尤其是缺乏可以借鉴的实用案例。广大校长、教师为了响应中央号召,落实教育部的要求,还处在摸索、探索与试验阶段。从这个角度来说,出现一些偏差,走些弯路也是正常的,没必要大惊小怪。相反,应该保护大家积极探索的热情,允许试错。第二,社会的浮躁心理与急功近利意识,反映到传统文化进校园这一新任务、新要求上,大家希望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导致出现舍本逐末、重形式轻内容等现象。第三,由于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入透彻的理解,没有做到认识与实践统一、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可操作性与可接受性统一。为了突出学校特色,只能在形式创新上打转转,玩花活儿。

  2.关于内容质量问题。目前,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科教材,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一些社会机构编写的课外阅读教材,内容质量参差不齐。除了研究、实验不够外,还有许多社会因素,最主要的就是利益驱动,大家一哄而上,必然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这种现象,必然给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带来负面影响。传统文化里面有好东西,但不应该是哗众取宠的工具,更不应该成为牟利的工具。

  3.关于师资问题。一般说来,除个别校外培训班外,中小学校没有传统文化教育的专职教师,多数是语文、历史、思想政治课教师,注意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三科统编教材普遍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在现有教育体制机制下,一般中小学没必要也不可能设传统文化专职教师。传统文化进校园,关键上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解决关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理念问题,二是提高三科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要解决传统文化进校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分析和整理,用现代眼光、国际视野辩证看待,对课程、教材、教师、教学以及评价等诸环节进行整体设计、科学论证,使各方面相互配合、协调发展,这样才能有序有效开展。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高中阶段则应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信。

  二是加强调查研究。第一,对传统文化,要像鲁迅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采取“拿来主义”,明确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才有资格进入中小学教材与课堂。第二,要从学理上确定不同学段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出包括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资源开发与利用在内的实施建议。第三,即使是供学生课外阅读用的传统文化教材,也应该建立出版审查评定机制,以增强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据报道,中国教育学会已组织制订《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希望能有更多学者和机构投入,引导社会各界形成共识,引领传统文化教育健康、持久、有效开展。

  三是加强师资培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落实到中小学语文课堂上,关键靠教师,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专业素养是当务之急。第一,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师资培养,以及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要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提高新一代教师人文素养,夯实传统文化基础。第二,以学校为主阵地,以课堂教学和学校活动为主渠道,根据需要组织中小学及幼儿园在岗教师参加传统文化教育专项培训,尤其要向农村、边远和民族地区倾斜。第三,支持和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创新传统文化教育形式,丰富和优化课程资源,用多种形式开发微课、微视频等教育资源和在线课程,包括开发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作品等,进一步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为学生打下中国文化底色。

  加强对中小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传统文化进校园,不能只靠中小学,还需要家庭配合,更需要社会参与。文化界、教育界、文学艺术界、出版界要密切配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教材体系。有关社会团体应积极推荐传统文化主题出版物,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读书活动。结合青少年兴趣点和接受习惯,大力开发并积极推介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富有爱国主义气息的网络文学、动漫、有声读物、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短视频等。充分发挥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基地、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国家公园等公共设施资源的重要育人作用,为学生研学旅行提供方便,拓宽学校综合实践渠道。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

  《中国教育报》2020年04月03日第4版 版名:文化周末

  作者:顾之川

文章关键词:传统文化 走进校园 经典诵读 诗词歌赋 责编:王丽萍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管城区五里堡小学开展“品家乡风俗,忆传统文化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为号召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风俗和传统文化,4月3日,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五里堡小学号召高年级学生以“品家乡风俗,忆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传统文件教育。学生通过“品、写、画、讲”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刻的了解家长的风俗习惯。

  • “春分到,蛋儿俏”郑州市实验幼儿园在潜移默化

    春分是一年中的第四个节气,在这个时候一天之间昼夜平分,最是一年春光灿烂之时 ,植物进入了蓬勃生长阶段,各种娇艳花朵在这个时候傲然怒放。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为了使孩子们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了解中国传统节气的自然知识,3月20日,郑州市实验幼儿园组织开展了系列趣味家庭活动,让孩子与爸爸妈妈在家共度一个有意义的"春分"节气。

  • 中原区桐柏路小学:欢欢喜喜过大年 传统文化进

    1月13日的中原区桐柏路小学校园欢声笑语,处处热热闹闹;铿锵锣鼓,敲响阵阵欢声。桐柏路小学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年味十足的的传统文化体验“年俗进校园”活动拉开了序幕。

  • 这里的年味特别浓!郑州经开区外国语小学传统文

    12月30日下午,郑州经开区外国语小学举行“传统文化迎新春”活动,全校师生在浓浓的年味里欢庆元旦,迎接新的一年。

  • 郑州文化路第三小学花园校区经典诵读考级活动弘

    冬景别有韵味,冬日的校园也别有一番风采。在这寒意浓浓的冬日,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第三小学花园校区的校园里却诗香流淌,洋溢着浓浓的中华文化气息。12月27日下午,该校开展了“记忆国学经典,弘扬中华文化”经典诵读考级活动。

慢新闻

洛阳“七一路市场发现病毒”?官方最新通报来了 洛阳“七一路市场发现病毒”?官方最新通报来了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