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高校 > 新闻速递 > 正文

浙大每天13万人次就餐 这么多饭菜是怎么做出来的

2019年05月22日11:13  来源:钱江晚报

5034

  穿上白色的消毒工作服,戴上帽子,脚上再套上蓝色的一次性鞋套……日前,一群浙大机械与材料大类的学生们来到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食堂后厨,在那里,他们上了一节有声有色有香味的“形势与政策”课。

  “这节课的主题是‘经济概览’,我想让同学们切实感受一下我们身边的微观经济现象,浙大食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项淑芳是这门“形势与政策”课的任课老师。

  每天13万人次就餐

  一年吃掉40万锅饭

  项淑芳在班级课程群里公告了这次活动的具体信息,“大家兴致很高,一下子就有20多位同学报名。”她告诉记者,这节“形势与政策”课一共有67位同学,但由于食堂后厨场地的限制,这次只有不多的参观体验名额,“我们只好采取先到先得的原则,最后确定了12位同学”。

  整理好白色的工作服,挂上参观证,一行人在浙江大学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餐饮管理部主任邵泳梅的带领下,走入食堂后厨。一阵米香飘来,大家来到了储存米的工作间,一袋袋大米把存储间塞得满满当当。

  “邵阿姨,我们浙大人一年要吃掉多少食材?”一位胖胖的男生问邵泳梅。

  “浙大有7个校区,一共21个食堂,每天吃饭的人次至少13万。一年下来,21个食堂要消耗掉18180吨食材,相当于2500头非洲象的重量。”邵泳梅对这些数据了然于心。

  这时,旁边的工作人员启动了一个巨大的机器,那是一个大型淘米机,哗啦啦的水声掩盖住了同学们的惊叹,只能看见他们微微张大的嘴巴。

  接着,大家来到米饭的蒸制区。下午2点,食堂就已经开始蒸制米饭,这样才能保证4点30分准时供应一定数量的米饭。“食堂的大锅一次可以蒸出7.1公斤米饭,全年下来食堂的工作人员要蒸402183锅米饭。平均一个食堂一天大约要蒸制52锅米饭。”邵泳梅介绍。

  “我希望同学们通过参观食堂后厨的生产线,能对我们身边的经济现象有更具象的认识,这些其实都是经济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学生们来说,拿着校园卡在食堂里消费就是最贴近他们的经济活动。”项淑芳说。

  接下来,邵泳梅带领大家参观了后厨的消毒间、炒菜操作间和监控室,每天采买了多少蔬菜,进行了多少次安全巡查,邵泳梅都一一介绍。

  一边做糕点体验劳动价值

  一边学习国家经济形势

  紫金港校区休闲食堂的地下一层,是几间干净整洁的烘焙室,学生们在食堂里买到的小蛋糕、小饼干就出自于此。教大家烘焙的师傅也拿着给大家打印好的制作流程等候着大家。

  “前几节课,我给大家看了一张图,关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总量的变化。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所有人的劳动、奉献。我希望大家通过动手烘焙,体验劳动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一开始,项淑芳就点明了同学们体验烘焙的意义。

  食堂的工作人员帮助搅拌好黄油和牛奶,每个同学分到了一小袋原料,他们可以自由发挥,在盘子上制作自己喜欢的曲奇饼干。不少同学做了“MOM”(妈妈)字样的曲奇饼干。

  “刚才我们参观了浙大食堂的生产线,这是我国经济的一个微观层面。我想从更宏观的角度给大家讲讲国家的经济形势。”当大家都在安静地动手制作曲奇饼干的时候,项淑芳便结合下午的参观体验,见缝插针地讲解起知识点。

  “201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迈向了90万亿的新台阶,从经济结构上来看,饮食消费占了28%左右。刚才食堂的工作人员介绍了食堂一年吃掉多少大米,那么我们国家一年生产多少粮食呢?连续四年,我国的粮食产量都保持在6500万吨左右。我国的耕地只占世界耕地的7%,却养活了占全球22%的人口。”

  制作完曲奇饼干,食堂工作人员又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蛋糕坯与各色水果,大家可以自由搭配,制作水果蛋糕。

  “大家手里的蛋糕、饼干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其实我国每年在餐饮中浪费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就高达1100万吨。1100万吨的粮食相当于2亿人口一年的口粮,所以我们要树立合理、理性的消费观,减少浪费。”除了劳动精神,项淑芳希望今天的体验也能改进同学们的消费观。

  原标题:每天13万人次就餐 这么多饭菜是怎么做出来的

文章关键词: 责编:王丽萍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哈佛大学校长致函感谢浙大 称“身体状况良好”

    “感谢浙大的关心与祝福!我和夫人身体状况良好,也希望贵校一切安好。疫情使我们团结一致,愈加凸显了两校的友谊和人性的力量。”这是美国哈佛大学校长Lawrence S. Bacow近日给浙江大学的回函。

  • 如何写好特殊时期的毕业论文

    “我不能回校做实验,论文写不出来怎么办?”“意向单位要求六月必须拿到毕业证,我还能按时毕业吗?”天津农学院教师开展“朋辈帮扶”以来,收到不少应届毕业生提出的疑惑。实验室因疫情防控“停摆”、准备的材料在学校没带回、田野调研没法去外地开展……一些学生表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论文的进展陷于停滞。

  • 硕士扩招18.9万人:怎么扩,如何招

    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明确2020年将计划扩招18.9万名硕士研究生。对于考生而言,每增加一个招生名额就多了一份被录取的希望,特别是在2020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历史最高的背景下。

  • 网课是高校教育的普惠机遇

    抗疫期间,很多高校推迟开学时间,按照“停课不停学”的思路,高校教师在家里通过各类互联网平台进行网络授课。一方面,抗疫让网课一时成为高校教育的刚需标配;另一方面,高校网课通过大众平台开始全面走向社会。

  • 毕业论文“云答辩” 考研复试可借鉴

    继线上网课后,线上答辩也如期而至,这让很多应届毕业生吃了“定心丸”。此前被疫情按下“暂停键”的毕业答辩计划,现在得以继续进行,而且,他们还将拥有人生第一场“云答辩”,这样的经历颇有意义。

  • 多所高校为湖北籍学生发补助金

    近日,@中山大学 湖北籍学生收到1000元慰问金引起热议,据了解,@南京大学 、@东北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等高校都在疫情期间为学生设立资助。你的学校发补助了吗?

  • 大学生志愿者 抗疫队伍中的重要力量

    在抗击疫情中,有这样一群大学生志愿者——归乡,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前提下,以多种方式参与到防控工作中去。有的坚守在宣传一线为大家把疫情防控相关信息及时准确地发布,有的利用专业优势制作疫情防控宣传漫画在网络上传递正能量,还有的回到家投入到当地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中去。

  • “停课不停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线上”如期开课

    17日上午,清华大学150多个课堂在云端同期开启,数千名师生通过视频直播、互动、弹幕、答题等手段有条不紊地开展各学科教学活动。据北京市教委官微“首都教育”消息,目前,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内的18所在京高校都于17日“线上开课”。

  • 大学竞逐ESI会扭曲学科生态

    ESI是一项以文献计量学方法展示一些学科发展水平的指标,近年来相关部门将其作为评价学科和科研绩效的依据,与分配资源挂钩,由此导致大学把ESI指标当成目标,出现了一系列功利性“应试”倾向,甚至刻意寻找指标的漏洞进行功利性“刷题”,不仅背离了这一指标本来的意义,而且也会扭曲高校的学科生态。

  • 在理工大学如何讲好人文艺术通识课

    “专门到理工科的学校开讲美育课,是不是有点给理工科的学生们‘补课’的意思?”日前,饱受公众关注的央视《一堂好课》栏目将一堂美育课带到了北京理工大学,开课之前,一位同学这样向“好课班主任”康辉提问。

慢新闻

洛阳“七一路市场发现病毒”?官方最新通报来了 洛阳“七一路市场发现病毒”?官方最新通报来了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