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十几天了,突然被叫回学校弄论文查重是怎样的体验?”
“学术造假和文献引用、专业名词重叠是一回事儿吗?可以严格要求,但没必要矫枉过正。”
……
微博上“论文查重有多严格”这一阅读量1.6亿、讨论2.5万的热门话题中,有大学生如此讨论。
所谓论文查重,是指查询论文的重复率,目的在于应对学位论文学术不端和学术论文抄袭复制。一般来说,毕业生需要将自己的论文限定在一定数值的查重率范围内,毕业论文才能获得通过。
今年的毕业生,正面临严格的毕业论文要求,对论文重复率的要求从30%降到5%。最近,在大学校园里,“论文过了吗”成为一句流行“问候”。这个论文季,对于不少大学生来说比往年难多了。
论文“须作重大修改”被延期毕业
“今年非常严,马上要准备离校了,我还在弄论文的事情。”当问及毕业论文,在北京一家高校读传播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张馨宁情绪有些激动。
说起有多严,张馨宁介绍,今年她所在学校的毕业论文查重率降到20%。除了盲审,还增加了外审和校内专业审,“而校内专业审时,也会有一定比例不通过”。
而交织在查重和各种“审”之间,“论文关”还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开题报告、中期报告、预答辩、终期答辩。
张馨宁所在的论文小组共8个人。在预答辩前的审核中,有2个人的审核结果是“建议不通过”;预答辩时,8人中只有3人通过,进入第一批终期答辩,另外5个人则在第二批终期答辩,时间比第一批晚两周。
“我们专业方向中,超一半同学的论文,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张馨宁觉得,自己的论文“还算顺利”实属幸运。那些盲审阶段有问题的、预答辩期间被分在第二批的,以及终期答辩后分数低于70分的同学,其论文将会被再审一遍。
相比之下,在西南某高校读中文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赵滢没有那么幸运。她因论文外审意见为“须作重大修改”,而延期毕业半年。
“文章逻辑似乎不成立”的外审意见,让赵滢错愕,因为意见并没有指出文章存在哪些“硬伤”。而如此“须作重大修改”的意见,赵滢所在的学院认为,其评价结果视同为“差”。在没有其他专家都同意答辩且评分都达到90分的情况下,她没有提请更换专家重新评审的机会。
查重衍生出灰色产业链
其实,今年对毕业论文的要求越发严格,从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中已显露端倪。
2月22日,教育部公布今年的工作要点,将强化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查处,并要开展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抽检等工作;5天后,教育部发文表示,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露头即查、一查到底、有责必究,实现“零容忍”。
4月2日,教育部公布的今年部门预算称,今年拟抽检博士学位论文约6000篇,抽检比例为上一学年度授予博士学位数的10%左右,学位论文抽检预算为800万元。
为此,不少高校在治理论文抄袭上使出“撒手锏”。4月,清华大学公布新修订的《学生纪律处分管理规定实施细则》。其中的显著变化,即对学术不端加大处罚力度,学位论文抄袭者可被开除学籍。而原来的处罚仅为给予“记过以上处分”。即将从该校毕业的一位学生告诉记者,其论文查重率要低于5%。
为了保证查重通过,采访中,多位大学生表示会在学校统一查重前,先在网购平台购买相关的查重服务,或使用一些免费查重软件自行查重。
记者在网上搜索“论文查重”,各种产品映入眼帘,价格从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多数宣称“检测结果与高校一致”,学术范围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和期刊职称等。最高商家月销量达“95万+”,评价近25万条。此外,与查重相关的“代笔”“降重”等服务的出现,使得论文作假构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
要用更专业的方式判断论文质量
在“高校毕业论文查重日趋严格,你想说什么”话题讨论中,超15万人参与投票,认为“引用不超8%会不会太低了”的参与者占比57.6%。
其中,一条“获赞”近3000次的评论认为,论文查重要求严格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一刀切过于古板,“我们学校的查重率要求10%,老师个人要求5%,但我们学经济的专业术语怎么可能不重合,查出来一片红,各种改,好好一篇文章为了应付查重被改得七零八落。”
在赵滢的导师看来,论文审核严一点是好的。她认为,真正的好论文,从一开始就能经得住检验,而论文趋严,其实不会为难那些真正认真的人,又会让“混”的人混不下去,可以提高毕业生的整体水平。此外,在写论文时,如果学生面临“查重”“修改”的压力,态度也会认真更多。
不过,查重只是一种技术手段。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查重本身解决不了学术不规范问题。有技术,就有规避技术的方法。而且,并不能简单认为重复率越低,论文就一定越好。
“有些论文需要对他人文章的观点进行引用,只要标明出处,引用恰当,我们就认为它符合学术规范;如果引文内容不恰当,即便只有10%的重复率,也是不应该有的。”储朝晖强调,人不能被技术框死,要用更加专业的方式来判断论文质量。(记者 李丹青)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日前在京发布的2019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既展现出这种角色转换的历程,也再次印证了中国正在向全球高质量科研产出者迈进。
“捷报,xx学校新增5个ESI前1%学科”“xx学校ESI综合排名已实现持续12个月稳步攀升”……近年来,每隔两个月,ESI排名的公布都会牵动众多高校的神经。在很多高校官网的显著位置,每每能看到类似“喜报”。
长期以来,高校教师评价和教师职称评聘的功利主义评价观,导致“唯论文”现象严重。大学学术风气浮躁,教师职业精神懈怠,科研急功近利盛行等都与“唯论文”有关。
没发一篇论文,却评上了教授!这两天,南京林业大学的蒋华松老师成了网红,其沉心教学的故事引来众人点赞。其实,近些年大学里出了不少“讲台教授”,但在外界看来这仍然新鲜得很。
近日,南京林业大学老师蒋华松没有发表一篇论文却评上了教授,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和讨论。然而这并非个例,日前,江苏不少高校出台了职称评审新政策:在对“教学专长型”老师进行职称评聘时,不再以发表论文数量作为考核内容,而是将教学业绩取代科研业绩,重点考查其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成绩。
没有发表一篇论文,从教33年的南京林业大学老师蒋华松评上了教授。据媒体报道,日前,江苏不少高校出台了职称评审新政策:在对“教学专长型”教师进行职称评聘时,不再以发表论文数量作为考核内容,而是将教学业绩取代科研业绩,重点考查其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成绩。
没有发表一篇论文,从教33年的南京林业大学老师蒋华松,评上了教授。近日,南京林业大学公布了2019年职称评审结果,理学院教师蒋华松如愿评上了教授。这是该校第一位“教学专长型”教授。
“他的人格魅力足够吸引学生去听课,而不是去看手机。”南京林业大学老师蒋华松在师生中有极高的口碑,但在毕业后的33年工作时间里,有12年他的职称始终停留在“副教授”。
宣称花3万元就可在国内顶尖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并且在内部有关系,这样的“中介”竟是一家医学公司,且无论文发表的相关业务。不过,数家国内知名期刊的工作人员均表示,不存在靠关系或者花钱买版面发论文一说,若有人上当之后可以立即报警。
今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求,针对毕业学位论文进行大面积抽查,坚决防止学位论文注水现象,提高学位论文的学术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此,本版从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视角,对如何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和在大学期间如何做好学术研究进行了探讨,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