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灯市口小学,学生把矿泉水空瓶投入可回收垃圾桶里。摄影/记者 王嘉宁
9月3日,灯市口小学,校园里摆放着垃圾分类垃圾桶。摄影/记者 王嘉宁
去年1月,教育部发文,要求到明年底,各学校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率达100%。今年7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要求,北京市小学1至2年级学习垃圾分类放置的方法,3至4年级要能做到分类放置生活垃圾……新京报记者近日探访发现,校本课程、宣传讲座是很多学校科普垃圾分类知识的主要做法。不少学校还在校内开展垃圾分类实践,鼓励学生主动回收垃圾,并给予一定奖励。
推行
校本课程、讲座、动手实践依次登场
“你觉得垃圾分类是什么?”“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新时尚……”
“我们应该怎么做?”“不同的垃圾分类投放,平时双面用纸,不剩饭,减少垃圾产生。”
9月3日上午,东城区灯市口小学一间教室里,大队辅导员正为同学们讲解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讲台附近贴墙放置的书架下方,摆放着纸箱和垃圾桶,分别收集可回收垃圾与其他垃圾。
随着各项政策和垃圾分类实践工作的推进,这样的场景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课堂上。
谈到如何更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很多人都会建议“教育要从孩子抓起”。
今年7月,东城区教委与东城区城管委联合推出《北京市东城区学生垃圾分类行动手册》,发放给东城区中小学生。目前,灯市口小学已做到每位学生人手一份。
朝阳区北工大附中十八里店分校2016年起开展垃圾分类进课堂活动。德育主任朱建华介绍,学校结合不同学科,在课程内容中融入垃圾分类知识。此外,每学期会开设至少两次垃圾分类知识讲座,邀请专家为学生讲解,各班级平时也会利用班会向学生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在海淀区太平路小学,垃圾分类知识已成为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太平路小学副校长闫志玮介绍,学校2014年开始使用自主编写的三本生态文明校本教材,第一本便是“垃圾分类 文明生活”。
闫志玮介绍,这是该校第一版推行垃圾分类知识的教材,偏向知识理论的学习,小学三年级开始授课。“主要在综合实践课上教授,不同年级侧重不同内容,一个学期大概有4周时间介绍环保、垃圾分类相关知识。”
闫志玮表示,考虑到该版教材缺乏实践活动、能动手操作内容,学校去年9月又推出了偏向实践的“环保总动员”课本。
“一个学期大概有8个课时,会在科学课上讲垃圾分类内容,低年级要动手垃圾分类,中年级要参观垃圾焚烧厂、了解垃圾处理的过程,高年级要回收利用纸盒做DIY鞋柜等。”闫志玮说。
鼓励
再生本、再生笔发给学生当奖品
课堂科普之余,许多学校还鼓励学生在校内践行生活垃圾分类。
9月5日,星期四,太平路小学的学生将家中的废旧报纸、塑料瓶及电池等物品拿到学校回收。这是学校第22年推行每月一次的校级回收活动。
闫志玮介绍,学校校训之一是“爱自然”。1997年,学校成为全国第一所“手拉手 地球村”学校,当年就启动了每月一回收的工作。
“每月第一周周四是校级回收日,主要回收塑料制品和纸制品,培养孩子形成垃圾回收、分类习惯。”闫志玮说,“最初,我们会将卖完的钱,捐给希望小学、基金会。2014年之后,学校开始联系厂家,将回收的物品做成再生本、再生笔,发给学生当奖品。”
该校六年级八班还有一个独特的“1/4原则”。班主任要求,一张白纸的正反面,写过的面积超过3/4,才可以扔掉。空白面积超过1/4,绝对不能扔。班里的苏同学表示,符合要求的纸可以放进班级的纸类回收箱中,“每次可以领一个‘奖票’,十个‘奖票’可以换一个盖章。”
太平路小学德育主任韩旭辉介绍,2012年起,对于将家中废旧物品拿到学校回收的学生,学校会为其盖上奖章,作为非物质的奖励。“学生的垃圾分类行为,会记录到环保评价手册中。期末进行绿色环保班级评选,班级有奖状,个人有‘绿色环保小卫士’称号,对于表现好的学生,会奖励图书、文具和环保本。”
闫志玮表示,由于该校回收理念已贯彻多年,向学生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并不难。
灯市口小学也在上世纪90年代,形成了垃圾分类的雏形。
五年级语文老师袁日涉介绍,1999年,学校开始对废旧电池进行分类回收;2001年,学校在班内设立“绿色银行”专门收集可回收垃圾。如今,每个班级都设置了两个垃圾桶,一个用于放置其他垃圾,一个用于收集可回收垃圾。收集到的可回收垃圾卖给回收公司,“学期末,有的班级一个月能换五六百元”。
据介绍,学校将收集到的可回收垃圾卖掉,用于植树养树绿化活动。
延伸
教育了孩子,还带动了一个家庭
“垃圾分类是一种生活习惯,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就是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袁日涉表示,孩子的背后是家庭,更多的孩子学会垃圾分类,能带动社会参与这一行动。
北工大附中十八里店分校学生张歆然表示,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后,今年爸爸妈妈在自己带动下也一起参与小区垃圾分类,“我们家现在放了两个垃圾桶,分别装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再投放到小区的分类垃圾桶里。”
太平路小学四年级学生家长陈先生介绍,学校给孩子讲了很多垃圾分类的知识,也让孩子回家督促家长做,他坦言,针对垃圾分类,孩子了解得比自己多,得向他学习。“孩子回家给我讲的这些,也引起了我的兴趣,但说实话,我了解的其实不多,也想好好学学怎么垃圾分类。”
韩旭辉表示,学生垃圾分类的意识是学校和家庭共同培养的,“让孩子把垃圾分类的意识带到家庭中,不仅教育了一个孩子,还带动了一个家庭。”
“希望通过垃圾分类,让我们生活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六年级六班的李同学说。(见习记者 徐美慧 记者 黄哲程)
寒假中,为了全力防控疫情,人们都安心居家不外出。金水区文化路二小的莘莘学子每天在完成线上学习任务后,都帮助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而“垃圾如何分类”也成了这群孩子最感兴趣的话题。
为了更好地传播垃圾分类理念,推进校园垃圾分类工作持续开展,1月3日-1月6日,二七区刘胡垌小学、马寨中心幼儿园先后组织全体教师及家长进行了“美丽河南,我是行动者”专题培训,培训由河南省安全健康中心冯静妮、彭彦秋等老师主讲。
为了贯彻落实《郑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向全校师生宣传垃圾正确分类、低碳健康环保的理念,形成积极主动的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建设工作,1月2日,郑州市二七幸福路小学开展了一系列主题为“参与垃圾分类 共建美好家园”的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
郑州中学附属小学近期组织举行了“参与垃圾分类 共建美丽郑州”的系列宣传活动。
12月25日,郑州市二七区实验幼儿园幼儿、家长开展了一系列垃圾分类主题活动。
12月27日,郑州市二七区马寨中心校在马寨一中多功能室举行了“垃圾分类 喜迎元旦”主题书画作品展。中心校辅导站田玉峰老师和各校美术老师作为评委全程参与评价。
12月23日,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外国语小学举行争当“垃圾分类小能手”主题活动。
12月20日,郑州高新区长椿路小学开展了“实施垃圾分类 创建绿色生活”主题宣讲活动。
12月17~12月20日,二七区马寨镇属刘胡垌小学、水磨小学、闫家咀小学、先锋路小学、马寨中心幼儿园等学校相继开展了“小手拉大手 文明一起走”主题教育宣传实践活动。
12月17日,郑州市管城区小李庄小学开展了垃圾分类及健康教育培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