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首页 新闻 原创 视频 评论 财经 房产 汽车 家居 教育 健康 科技 旅游 体彩 消费 娱乐 公益 河南爆款 数读有道 郑在读书
映象教育
映象首页 > 教育频道 > 思政工作 > 正文

河南工程学院:建构高校“思政课+”教育新样式

2018-03-23 11:54 来源:映象网教育频道

[摘要] 要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作用,就要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亲和力上下功夫,始终做到与青年思想同频共振。河南工程学院着力建构高校“思政课+”教育新样式,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编者按:为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把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引向深入,按照学校新时期事业发展新征程意见和“示范校”建设的有关要求,河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把握正确方向,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亲和力,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不断提升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水平。

  要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作用,就要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亲和力上下功夫,始终做到与青年思想同频共振。河南工程学院着力建构高校“思政课+”教育新样式,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通过5+5延展模式打造精品专题。大学生追求个性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特点比较鲜明。但是,如何形成现代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社会责任感,完成社会赋予的角色任务,同时对自己选择的行为负起责任?应当说,不少大学生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弥补这种差距对大学生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是个体融入社会、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是自然而然生成的,是需要教育培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的正是这一任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我关系、群己关系、个人与社会关系,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为此,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程,既有共同的人才培养和教学目标又各有侧重,可以做到取长补短、合力发展。目前,以五门课程为依托打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就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讲历史、话名人”故事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思杯”辩论大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爱”演讲,以及《形势与政策》的大学生时事政治宣讲团等五个品牌,构建了相对体系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既避免各门课程因交叉过多而资源浪费,又实现了各门课程内容体系的序列衔接,通过5个学期的五门课程依次开设,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得到逐步培养,其思想性、政治性和社会性效果进一步彰显,为更好地适应专业学习和社会活动提供帮助。

  马克思主义学院集中备课会

  通过1+N引导模式组建研讨小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开展德育的重要方式,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观察世界与社会的正确立场、观点、方法,促进其知性的发展、德性的养成、信仰的体悟。从这个意义上说,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题中应有之义。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质量,以及党的最新研究成果精准“三进”,该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了以院长或国内知名学者为第一责任人,河南省委宣传部讲师团、河南省教育厅宣讲团和校理论宣讲团等N个专家为骨干成员的新内容研讨小组,对党的十九大精神报告进行深入解读,第一时间实现党的重大成果、精神从官方语言向教学语言转化。然后由专题负责人认领相关题目进行深度备课,通过理论宣讲“先行先走”的方式在研讨小组内进行轮流解读各自负责内容,再由各专题负责人对小组成员进行答疑解惑,形成课堂教学的一致性方案。方案确定后,由专题负责人分课程带领全体任课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就教学思路、教学环节和教学设计等不同维度的内容与任课教师展开全面探讨和帮助,实现观点的纠偏扶正和教学方法的引领示范。通过对新的理论成果和精神进行方案总体设计和专题示范解读,一方面做到了能够及时跟进最新理论成果等,保证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同步性,帮助任课教师在思想碰撞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觉悟,引导学生在深入了解社会热点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进一步增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数量和质量得以双向提升。

  省委高校工委专职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郑邦山走进河南工程学院思政课课堂

  通过3+1向度模式铸牢大思政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动参与学校大思政格局构建,并发挥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学院按照“对路”“解渴”“管用”的思路来谋划自身在“大思政”格局中的角色,充分发掘各种资源共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丰富。一是通过主动参与学校党建活动、群团活动、学术活动、国际交流活动、学生就业后勤活动等参与学生人文素质、品行素质、文体素质、公益素质、团队素质、学术素质、国际交流素质、职前素质的培育全环节,努力在造就智商与情商共同和谐发展的“厚重”人才中发挥引领功能。二是通过精心策划读经典名著、讲中国故事、参观新农村、美丽中国行、学习革命文化、播散红色基因、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发龙湖镇西泰山村社会实践基地,周口太康社会实践基地,并在农村党建团建、美丽乡村建设、文化创新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探索品牌共塑、人才共育、团队共建思路与规划。三是继续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发挥抱团取暖的放大效应。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与10余所南龙湖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构建的龙湖片区高校思政联盟,通过跨校级公开课、示范课集体备课,组团赴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开展培训交流,组团联合开展十九大精神进思政课堂的路径与方法学习研讨等系统性活动,在2017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年中初步展现了联合攻坚的力量,专家、学生、教师多向度评价效果良好。当然,所有的“大思政”努力最终都是为了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这一终极向度,为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学生培养全段位搭桥铺路。

  “美丽乡村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与青马学会学生赴西泰山村开展社会实践

  通过4+4技术模式开发课程体系。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开放的、互动的、即时的教与学的机遇,也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教授方法、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学习方法等带来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适应新媒体、运用新技术、开发新平台、融入新环境,包装传统课堂、丰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思想引领功能,通过开通“学思行”微信公众号、建立“理论热点面对面”博士工作室、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社会实践平台、创建“学思网”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等四种方式,提高学生课外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频次和时间长度,勾连教师与学生课外的时间纵深以及知识互动广泛性,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单一的政治教育向心理教育、社会教育、情感教育等多向度拓展,丰富了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视野。同时,针对学生上课抬头率参与率不足的问题,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力渗透事实,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动探索专题式课堂讲授与通过微课、慕课和学生翻转课堂等四种形式的教材体系讲授相结合法全面包装传统课堂,既保证了教学体系和学生知识体系需求的契合性,又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专长。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度解读方面,充分立足任课教师尤其是博士学位教师的研究方向唯一性特征,面向校内外师生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正确看待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新时代、新矛盾、新征程、新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精品专题,力争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的饱满性,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责任编辑:胡浩斌)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