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前身是原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和原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始创于1957年。60年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根植中原沃土,与国家民族共命运,与历史时代同共振,书写了多彩的育人史书,熔铸了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不断自觉奋进、不断自主创新、不断自我超越。
吉尔吉斯斯坦副总理阿布尔加济耶夫(右二)接见该校“一带一路”项目组成员张桂枝副教授
学院英才校区
产教融合效果显著——师生获多项发明专利
教育教学硕果累累——学校获多项国家级奖励
学校与雏鹰农牧集团共建二级学院
□河南日报记者李树华 通讯员 张颖常书辉
万隆,双汇集团董事长,中国肉类品牌创始人;侯建芳,雏鹰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阮跃峰,加拿大农科院干旱半干旱研究所博士、小麦育种专家;李和平,建业住宅(中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钱瑛,牧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兴华,河南省中原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庆云,河南省副食品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还有目前国家畜牧总站站长、河南省农业厅厅长……他们,在各自的行业领域绽放异彩;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人!
他们,在各自的行业领域绽放异彩;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人!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前身是原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和原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始创于1957年。60年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根植中原沃土,与国家民族共命运,与历史时代同共振,书写了多彩的育人史书,熔铸了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不断自觉奋进、不断自主创新、不断自我超越。
在6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他们中有行业精英、有专家学者、有管理才俊,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着聪明才智。
在一所地方院校的胸前,挂满了国字号勋章: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级精品教材,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优秀教师……
传递一种精神
60年前,在我国顺利完成了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转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亟须培养大批人才充实基层一线,郑州畜牧兽医学校和河南省商品技术学校应运而生,由此奠定了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两脉根基。建校初期,条件极其艰苦,师生们用肩挑背扛唱响了“劳动建校”之歌,显现了艰苦创业、勤俭办学精神;学校几经并和,几易其址,文革停办,但依然薪火承传,显现出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学校注重面向社会、服务一线,重视实践,显现了服务社会、崇实尚能精神,也因此奠基了自觉奋进、自主创新、自我超越的人文根脉。
1978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发展阶段,中原大地春意盎然,生机无限。郑州畜牧兽医专科学校和河南省商业学校相继恢复招生,并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步伐于1992年分别被确定为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和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黄河涛声共听,邙山松风同浴,两所学校在同一片沃土开始了相同目标的探索耕耘:教书育人,孜孜以求。两支根脉逐渐成长为河南省两所品牌专科学校,受荣“牧魂”(杨金土题词)和“商贸人才的摇篮”(纪宝成题词)。
郑州牧专1985年被确定为全国高等农林专科教育发展与改革试点,在河南省,第一个获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1989),第一个获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先进单位称号(1993),第一个定向招生、第一个单独招生、第一个招收实践生、第一个试行委托培养、第一个招收实用人才班……特色明显的“牧”文化开始形成。
河南商专办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面向一个“经”字,即立足河南,辐射全国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围绕一个“商”字,即围绕商业办教育,办好教育促商业;突出一个“专”字,即以“专”为核心,突出专业、专技、专术;强化一个“能”字,即注重职能、技能和动手能力的训练,在河南树立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标杆。经世典雅的“商”文化亦开始呈现。
进入21世纪,中国从农业大国快速向现代化、信息化迈进,以农牧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支柱产业。而伴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古都郑州打造全国物流商贸、金融、创新中心,现代农牧业、食品加工业和商贸物流业统一完整的产业链,对高层次、创新型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国家的战略要求,河南的产业需求,郑州的发展诉求,使两校应势而起,主动担当。
自觉奋进,郑州牧专、河南商专主动实行战略联合,于2007年11月召开了第一次战略合作研讨会,形成了《郑州牧专、河南商专关于开展两校紧密合作工作的意见》。以此为标志,在资源共享、制度建设、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后勤服务五大方面实行了密切合作,赢得了学校的大发展。
自主创新,在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实施自主创新,一是人才培养上,两校联合实施了专业集群发展战略;“2+1”“双循环”“三二四”等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进一步深化,获得了一系列“国字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程。二是科技服务上,共同探索运用了合作发展联盟、专家智囊团、科普培训、科技特派员、技术中心带动、产业发展论坛等六种模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自我超越,2013年,两校合并升本水到渠成,获得了教育部的批准,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由此诞生,揭开了历史新篇。而此时,自觉奋进、自主创新、自我超越精神已真正融入学校的血液。
2013年,学校迈入本科教育之时,教育部启动了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学校审时度势,正确认识教育规律,客观分析省情校情,明确办学定位,坚持走应用型本科发展道路。自觉奋进、自主创新、自我超越精神不仅得到了传承,而且真正发挥了作用。
自觉奋进的脚步铿锵有力。
——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巩固与提升的关系,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本科教育论坛,汲取“牧”文化和“商”文化的人文积淀,推进凝练新的办学理念,尚严以重教,崇实而育人,善知以求识,敏行而砥砺。
——全力推进体制机制相融,完成了办学方向的定位、学科专业的整合、组织机构的设置、处科干部的选配、治理体系的构建、办学资源的统筹。
——以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宗旨,以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心,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抓手,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高水平师资队伍,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为重点,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自主创新的歌声高亢嘹亮。
——努力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教研引领和促进教学改革。升本后,共完成省级教研项目鉴定12项,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41项。
——近五年,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167项,年科研经费超过2000万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2项,国家发明专利30项。
——为企业开展培训300多期,培训专业技术人员18000余人次。先后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德国的汉堡大学、澳大利亚的新英格兰大学等20多所国外高校开展了合作交流。
自我超越的追求历久弥新。
——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品牌过硬应用型大学”的宏伟目标,明晰了“牧工商”一体化的奋进道路;确立了“学科为体、专业为用”的应用型战略;实行“校+”模式,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机制和体制。2014年10月,获批河南省第二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
——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主导权。
——探索实施了“五大工程”,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了“最美教师”和“感动学校”年度人物评选,选树身边典型,凝聚正能量。
培养一类人才
“高校转型的关键是专业设置,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党委书记穆瑞杰比喻道,“围棋里常说‘棋活两眼’,而教改这盘棋中,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决胜的两眼。”
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突出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依托企业、行业优化配置资源。一是坚持以“能力培养、素质拓展”为本的实践要求。人才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行业、企业的需求无缝对接,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使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发展相切合。二是坚持以“学生实习就业和企业选人用人”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企业将选拔人才的周期前移、重点培养;另一方面学生提前熟悉工作岗位、积累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企业选人用人与学生实习就业的“双选双赢”。三是坚持高校和企业“互利共赢”的融合交流。校企在人才培养、技能培训、产教结合、文化融合等方面共同筹划、共同参与、共同交流;不断提高合作的层次,扩大合作的范围,挖掘合作的潜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近年来,该校工商管理学院根据市场需求先后开办了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连锁经营、汽车营销、国际商务跨境电商等专业。由于专业设置紧跟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紧扣行业标准,毕业生深受各大商业企业的青睐。学生大多在毕业实习期间就被麦德龙、丹尼斯百货、大商新玛特、五星电器、国美电器等知名企业抢订一空。
在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市场所需人才的过程中,一方面,学校不断探索与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路径,形成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就业竞争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共同开发体现社会生产需求的应用性课程,把最新的科研成果、最新的应用技术及时引入相关课程,保持了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实用性,由此实现了校企双方的双线联动和深度合作。
“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校要接地气。”穆瑞杰认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是一所处在地方、服务地方、为地方经济培养人才的学校,应该是一所区域性、行业性、开放型、应用型的大学。因此,培养的人才也要接地气,毕业后可直接与市场对接。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院长罗士喜认为,理论性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主要是给学生讲清楚“为什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则主要给学生讲清楚“怎么做”,所以要实现从“为什么”到“怎么做”这样一个转变。
“学校要从后台走向前台”,他称,在传统的教学上,学校都是在后台,学生自己去和企业对接。现在,学校要走在前台,要和企业一起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育的“学”和岗位执业的“用”无缝对接。为实现这样的转变,学校作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尝试。
校企共建二级学院。该校于2011年起与雏鹰农牧集团合作,设立了雏鹰农牧学院,在人才培养、员工培训、技术服务与项目研发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一方面,雏鹰农牧集团定期选派企业高管给学生授课,与学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另一方面针对企业生产经营中产生的问题,学校的老师开展科学研究,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截至目前,雏鹰学院组建雏鹰班27个,培养农牧业专门人才1335名,已有6项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标准等被集团采用。经雏鹰农牧学院培养的畜牧兽医、饲料与动物营养、食品加工技术等专业的毕业生深受企业青睐。2000年以来,该校还为华兰生物、仲景药业、金星啤酒集团等近百家企业专门设立了“华兰班”“仲景班”和“金星班”等订单班500多个,形成了由行业参与指导、学校投入建设经费和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及技术支持的“行校企”共同合作的订单班模式。
“工作室”模式。为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激励专业教师勇于投身行业市场创新创业,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学校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骨干教师成立校内工作室,带领学生做生产性实践项目。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孙汉卿老师成立了“天新臭氧技术工作室”,带领20余名学生完成了10余个项目,开发出了移动式臭氧发生器、壁挂式臭氧发生器(消毒专用)、中央空调内置臭氧发生器、等离子体空气净化消毒除臭机(厕所专用)、壁挂式臭氧净化器、立式臭氧发生器等多种产品。工作室为焦作好又多罐头厂、济源中沃饮料公司、郑州六鑫科技公司、正康净化设备有限公司、漯河天一食品厂、焦作辅仁堂药业等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2015年工作室师生注册成立公司,目前企业运作效果良好,达到了项目开发与专业教学共通之效。
“校中厂”模式。该校物流与电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等分别与上海骏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申通快递、河南省君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河南省百业会计咨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共建了“网营服务中心”“百佳物流超市”“数据挖掘中心”“会计真账实训中心”“旅游超市”等“校中厂”。该模式的特点是企业进到学校,课堂建在企业,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把理论直接转化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也可以马上在课堂上得以解决。学生边工作边学习,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校和企业通过课程置换,实现了人才的接力培养。
毕业于雏鹰班的徐海飞同学由衷地说,学校扎实的专业理论教学和零距离接触企业、多环节接触生产流程、面对面感知专业知识的实践教学方式,让他受益匪浅,也让就业单位对他这样上手快、适应力强、与企业黏合度高的新员工频频“点赞”。
瞄准一个焦点
学校重新构建人才培养方案,除了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体现差异,还在教学方式上探索改革。培养方案的重构和实施,不只针对学生,还把焦点对准了教师。
“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最大的困境来自于教师。”罗士喜称,没有老师的参与,改革就是“空中楼阁”。于是,针对老师,学校启动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考核方式、公共课教学、毕业论文(设计)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同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开辟“要培养应用型学生必须先有应用型老师”的工作路径。通过选送教师赴企业学习进修、校企联合培训教师、聘任行业专家作为兼职老师,不断完善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相关政策措施,探索增强教师实践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和长效机制,努力推进外聘教师和兼职教师管理,大力提升教学整体水平。目前,学校已经建设了一支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专业知识精、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应用技术教育团队。
“我们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解决企业行业的关键性问题,掌握行业话语权,借助企业的力量做接地气的研发,让师资建设更有厚度。”罗士喜告诉记者。
为了更好地服务行业企业,拓展校企合作的新领域,学校成立了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猪疾病防控中心、书画艺术研究中心、豫商文化研究所、法学研究所、豫企发展研究所等研究机构。针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学校的老师通过开展科学研究帮助其攻坚克难,同时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喜获6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会计学院教师张清玉入选河南省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动物科技学院宋素芳教授的科技成果“地方鸡种保护利用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荣获2016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还有多名教师参与了葛洲坝集团、三峡大坝工程、中石油天然气公司、索菲特国际酒店、宋河集团等单位的商业运作、包装上市、会计核算、审计等工作,在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构建“命运共同体”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学校很多院系的领导和老师都忙得不亦乐乎,有的正对照河南重点产业规划的“蓝图”,谋划专业布局调整;有的在与大型企业老总座谈,商议如何对接需求,在新学期调整教学内容;有的在为有关部委办局开展决策咨询课题研究;有的在紧锣密鼓地带领学生开展各类实验项目……穆瑞杰说:“应用型人才培养尤其不能把眼光仅仅盯在校园,而是要将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需求和产业发展对接,更多地借助于校外资源和力量。做课题研究也好,搞教学改革也好,目标都是一个,就是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贴紧行业、产业、企业,掌握第一手资料,更好地培育应用型创新人才。”
随着校企合作在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不断引向深入,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国内外研究院所、高校间的合作日趋频繁与紧密,形成了“命运共同体”。
2015年9月,学校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并就“利用高级分子光谱技术分析饲料固有结构特征”达成科技合作意向。
2015年11月,食品工程学院与河南省农科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达成校企合作意向,在学生实习、师资及技术人员培训、专业及课程建设、合作研发等方面实现全面合作、互利共赢。
2016年3月,学校与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合作办学共育人才、共建中原农险协同创新中心、共建中原农险培训中心和保险项目合作等四大方面开展合作。
2016年5月,学校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致力于食品安全、食品营养、动物营养、动物检疫、动物药物等领域内检验检疫检测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促进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在国际交流合作上共享互动。
2017年4月,工商管理学院携手思念集团共同打造校企合作项目“星火计划”,在学生中打造一批适合企业发展的未来营销精英,为思念集团营销体系3—5年长期人才战略提供人才储备。
2017年7月,动物科技学院专家组赴吉尔吉斯斯坦亚洲之星农业合作园区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并与吉尔吉斯斯坦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达成科研合作及学术交流意向。
这些合作就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而是要“校企政”共建科研团队,“校企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校企合作共育“师”型人才。新的合作模式有助于提升校企双方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有助于学校在实践中培养高技能人才,也有助于企业突破发展瓶颈,破解技术难题,这也是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提出的“校+”合作办学模式的具体体现。学生在这些校企合作中也受益匪浅,除了专业技能的学习实践以外,更有机会参与新项目、新成果的研究与开发,创新创业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发。
36岁的姬星宇,2003年毕业于动物医学专业,2008年创立河南中盛动物药业有限公司,并通过农业部GMP验收。2012年公司销售额突破1亿元,2016年销售额达到2.5亿元。2015年公司共创造就业岗位300余个,年利税500多万元。2016年创办河南益华安盛华农生物科技园,项目总投资1.5亿元。公司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省级科技成果鉴定10项。
得益于学校的培养,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在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类似姬星宇这样的人比比皆是。
眺望未来,学校将进入深入推进转型发展、全面拓展本科教育、着力提升内涵建设水平的重要时期。校党委书记穆瑞杰胸有成竹、信心百倍:“我们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就是深入落实国家、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面向区域、行业发展,以高等教育发展前沿趋势和现代大学建设基本内涵为统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构建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和学校内部治理体系为主线,以建设合格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为目标,立足学校融合、升级、转型发展新态势,整合资源,建章立制,乘势扬优,努力把学校建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品牌过硬的应用型大学。”
原标题:六十载薪火传承 一甲子辉煌跨越——河南牧业经济学院60年发展巡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