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云南老年大学第三十四届设置9个系,41个专业,第一课堂招收138个教学班、
6969名学员(截至2018年7月25日)。
“现在身边的同学们微信玩得非常‘6’,不仅能熟练聊天、斗表情包、抢红包,去超市购物还首先选择微信支付,享受支付折扣,还会用摇一摇免单。”今年60岁的徐晓霞琴棋书画都会,对数码产品也很灵通——而这些技能,她大都是从云南老年大学学会的。
在老年大学当了差不多10年学生,徐晓霞从一名学员变成了班主任,除了日常学习,她还承担起班级管理工作。“你都想象不到报老年大学有多难,不比考大学简单。”
学吹奏
指挥演唱
报名
热门课程15秒就报满
徐晓霞的说法并不夸张。据云南老年大学数据显示,今年6月报名最热门和最火爆的班级是声乐一年级一班和民族舞一年级三班,报名端口开放当天,分别在15秒和21秒内就报满;而其他专业的班次基本都在5分钟内就报满结束。
“以前没有网络报名,不少老年人托关系,排大队,就希望获得一个学习机会。”云南老年大学副校长汪继文介绍,老年人不仅报名积极,有的一学就是10多年,一个专业不同老师的课轮流上,“赖”在学校迟迟不肯毕业。“在我们学校,坚持上学十几年以上的老学员不少。没有特殊情况,只要能通过网络报上名的我们都会接收。”汪继文补充说,为了让更多的老年人获得学习机会,从去年开始,每个学员每次只能报3个专业。尽管如此,今年的报名火爆程度还是超出了想象:6月11日新生报名阶段,报名系统打开第一分钟参与报名人数在2500人以上。在6月12日10点整开始报名之后,仅仅一分钟就有558人成功报名,其中在第15秒就有37人同时报名成功。整个报名期间共计参与人数为87721人。
上学
“这里有朋友,舍不得毕业”
每天上午7点半从广福路坐一个半小时到小西门校区,换好自己的舞蹈服,徐晓霞加入了自己的舞蹈班,和大家热火朝天地跳起来。“每堂课两小时,感觉过得特别快。”徐晓霞表示,他们这代人年轻的时候错过了很多个人兴趣爱好,退休了就想把这些都补齐了。“最早我进老年大学是学钢琴,然后就爱上了这里,基本上所有班次都学过来啦!”在老年大学,大部分学员都和徐晓霞一样,虽然要赶很远的路到校,但乐此不疲。
“在老年大学有同龄人,有朋友圈,我真舍不得毕业。”刚进老年大学2年的“新生”周女士说,虽然是“新生”,她已经感受到老年大学给她那种欲罢不能的快乐。“刚退休时,觉得自己还有浑身的力气没地方使,回家总会跟老伴闹情绪,每天无所事事,非常焦虑。”刘女士说,这一切都在老年大学迎刃而解。写作班、钢琴班、文学鉴赏班,“学校里专业多,不少老师是大学教授,自己越学越有劲,而且交到不少新朋友,生活非常充实。”
“其实在老年大学,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知识养老的过程。”同样是从学员成长为班长,现在是班主任的陈丕元觉得,虽然年纪上去了,但老年人同样需要文化更新,在老年大学“补课”,交新朋友是吸引不少老年人的原因。
建议
希望多办一些老年大学
近年来,我省户籍的老年人数量不断上升。截至2016年底,云南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570.1万人,占总人口的11.95%。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607万人,占总人口的12.4%。昆明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106.1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18.9%。而与之相对的是老年教育资源短缺。
以云南老年大学为例,1985年建校之初招生438人,至2016年招生人数因场地制约一直保持在7700人左右。目前学校“办公+教学”场地只有2500多平方米,尽管有同地区其他老年大学共同分担生源压力,可相对滞后的硬件条件让学校的招生和办学压力日益严峻。此外,相比全国发达地区甚至周边省份的财政支持都不足。
在采访中,有不少老年人表示,希望多办一些老年大学或者扩大现有学校办学场地。云南老年大学的学员周爷爷说:“我之前听说,国家可能考虑把老年教育这块放到社区,虽然能解决不少老年人出行不便的问题,但在老年大学有固定、专业的师资力量,这些是社区无法比拟的优势。”
要优先发展 城乡社区老年教育
为保障老年人受教育的权利,今年8月,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老年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扩大老年教育供给,到2020年,以各种形式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要达到20%。
《实施意见》明确,要优先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加强城乡社区老年学校场所、设施、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建成一批示范性老年学校。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老年教育,鼓励支持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等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举办老年大学、老年学校、老年课堂。支持开放大学举办“老年开放大学”或“网上老年大学”,并延伸至乡镇、社区,建立老年学习网点。
值得注意的是,我省将推动老年大学面向社会开放,逐步从服务本单位、本系统离退休职工向服务社会老年人转变。实施“互联网+老年教育”,逐步建立和完善云南老年教育网络学习平台,扩大老年教育受众面,并逐步延伸至州市、县、乡、村四级。(记者 罗南 文 高伟 摄)
随着各地复课加速、线下教育恢复,网课即将完成防疫抗疫的“历史使命”。为了更好地提质升级、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现代化,“狂飙突进”的网课需要慢下来进行“冷思考”。
“适合的都是最好的,勉强的都是煎熬的”,理确实是这个理,但放到这里却让人极度不适。翻译一下其实也就是四个字:嫌贫爱富。什么是合适的?衡量孩子是否合适的标准是什么?仅仅是家长的身份地位、家庭富裕程度,能不能支付不菲的国际游学开支?
最近,台湾电影《阳光普照》获得2019年金马奖5项大奖,故事情节暴露出一些家庭人文环境和亲子关系的冷漠和扭曲。
现实生活中,经常有家长因为在孩子面前没有权威而感到苦恼。众所周知,几种负面教育风格的家庭模式,比如强权式、溺爱式或忽略式的父母,都会对孩子成长带来不利影响,也很难在孩子心中建立真正的权威。怎样的教养模式才能让父母既和孩子有亲密的关系,又对孩子拥有真正的权威和影响力呢?
5月6日,武汉市5.78万名高三年级毕业生和中职、技工学校毕业年级学生重返校园,迎来“特殊时期”开学复课第一天。至此,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小学部分学段均已开学,18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高校已开学。各地大中小学在坚持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中陆续迎来“开学季”。
以往北京西城区,都是“单校划片”。顾名思义,一所小学对应固定的片区,小学对应直升的中学。也就是说,只要你拥有一套学区房,就可以锁定学区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学区房之所以贵,就是贵在这里。
当前仍处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时期,虽有部分地区、学段的学生陆续复课,但整体而言绝大部分中小学生仍处于居家学习状态。自今年2月以来,在两个半月的“宅”家学习中,学生线上学习成为常态,不少学生桌前久坐、活动减少、交流减少。尽管各地已经陆续发布了居家体育锻炼和视力保护的通知及相关建议、指南,但部分学生仍出现了体能下降、免疫力下降、视力不良等状况。
教育扶贫的根本目的是让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彻底脱贫。有效实施教育精准扶贫,以及稳固教育精准扶贫的成效是实现脱贫的关键环节。处于贫困地区的大量农村留守儿童,则是教育脱贫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各种成长中的问题上,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形成的系统是否能发挥统合作用,是教育精准扶贫能否有效的关键。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朱红在市教委举办的双“特”战“疫”专栏中提到,家长们要学会从“理解”到“疏解”,重新认识教育。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好转,全国各地陆续开学复课。有些家长为了更好地保护孩子,让孩子佩戴N95口罩上学,个别孩子甚至佩戴N95口罩进行体育锻炼。专家提醒,少年儿童的心肺功能尚未发育完全,长期佩戴N95口罩会对孩子的心肺功能产生损伤,进行体育运动时不可佩戴N95口罩,以免发生窒息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