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进入学前班后,老师开始反复强调跳绳的重要性,“这是小学必考科目,幼升小面试也要考,回家一定多辅导”。与朋友同事交流我才发现,跳绳已成为不少学龄儿童家庭的新烦恼。
每天傍晚,小区各个角落都能看到练跳绳的孩子,身边多半还跟着家长,一边用手机录视频打卡,一边提醒孩子注意动作规范。更有不少人苦于孩子不善跳绳,不惜花高价给孩子报了各种“跳绳培训班”,让孩子不输在跳绳的“起跑线”。
为何跳绳成了体育项目中的“香饽饽”?背后起作用的恐怕不是孩子的兴趣导向,而是和“考试指挥棒”有关。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跳绳是小学体育的必考项目之一。其中明确,“1分钟跳绳”是小学一至六年级的测试内容,一至四年级跳绳成绩占体育总成绩的20%,四至六年级占10%。小学生“1分钟跳绳”可以作为加分指标,加分幅度为20分。小学一年级男生如果一分钟能跳149个,就可以拿到跳绳项目120分满分。
有了“加分诱惑”,有了评奖评优升学这根“胡萝卜”,小小的跳绳,就可能变成束缚部分不善跳绳孩子的缰绳,更可能异化为绑在家长头上的应试“紧箍咒”。
问题不在跳绳身上,而在于任何对孩子成长有益的内容,如果失了兴趣的初心,只为应付考试,只为升学考试多加几分,都可能异化为束缚孩子的绳索。
从前几年流行的“奥数热”,到时下的“少儿英语考级热”再到“少儿编程热”,家长的焦虑,似乎只催生出一门门亿级的教育生意。原本的兴趣变成了无趣,本应该减下来的“负”,也没减下来。
与“跳绳烦恼”类似的,还有前段时间的云南中考新政之争。当地计划将中考体育成绩上调至100分,与“三大主科”(语文、数学、英语)平起平坐。云南教改新政刚出台,就有不少家长咨询,哪儿能“补体育”。这也引发担忧,体育分数“水涨船高”,是否真能成为促进青少年增强体质的治本之策?
说到底,喜欢是参与的前提,热爱是坚持的动力。诸如跳绳之类的体育课也好,音乐绘画之类的艺术课也好,一味“加分”终非良药。去教育功利化,尊重孩子的天性,陪伴他们探索和发现世界,让孩子真正找寻能够陪伴其终身的兴趣爱好,才是教育真正的意义。(评论员 刘晶瑶)
专家建议,如果孩子需要上体育课的话,建议在通风的户外进行,进行体育活动时可不戴口罩,尽量选择可保持一定距离的运动项目,比如做操,避免密切接触。
3月18日,管城区五里堡小学体育组推出居家“体育课”课程,在非常时期场地不充分,器材不足以及不同阶段学生的身体特点等情况,制定了停课不停练、居家运动方案,五名体育教师为学生分别创编了武术操、健美操、篮球操、技能挑战,使学生的体质能得到更进一步加强。
据媒体报道,日前,云南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中考改革方案,其中关注度最高的莫过于将体育的分值从50分提高到100分,与语数外分值相同。
12月16日,一场洋洋洒洒的雪,将校园装点得银装素裹。北京中学、潭柘寺中心小学等一批中小学和幼儿园将大课间或体育课变成了“冰雪嘉年华”,打雪仗、堆雪人,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又到开学季,体育课成为不少高校“第一课”的选择。让更多青年学子重视体育作用、掌握运动技能、养成锻炼习惯——如今,高校的“体育风”和“健康风”吹得正劲。
浙大为了进一步推进本科生教育国际化,开设了一系列的“原味课程”,“原味体育课”是其中的一部分。这门特殊的体育课,每年7月开课,目前开设了皮艇球、橄榄球、足球、网球等四个课程,每个课程32个学时,周末不休息。每门课程修满课时后,学生需要参加专项技能考核,合格才能拿到学分。
王女士的儿子,今年读小学二年级。据他说,劈叉是学校二年级体育课的必考项。“小女生就算了,男生本来就柔韧性差,非让他们考劈叉,是不是有点为难孩子?”王女士为此很郁闷,“我在附近其他几所小学打听了一圈,发现体育课要考劈叉的,居然不止我们一所。”
如何解决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的问题?如何改变“三无体育课”(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
体育家庭作业,就是孩子按照学校老师的要求,家长在家里陪同孩子进行各种体育锻炼,以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此举对家长来讲,也是一次教育理念的改观纠偏,从过度看重孩子的分数转向关注孩子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4月16日,有网友反映称,武汉工程大学因老师安排课程不当,导致“全系学生体育挂科”,直到快毕业的时候才通知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