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之道,人为先,需要相互理解,需要心灵互通。家访不仅有助于促进交流、加深理解,也能让教育理念与方法变得更加鲜活、更为温暖
家访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家访的过程,有利于老师们深入学生家庭,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从而为每个孩子寻找更适合的教育路径。通过家访,教师也能够丰富教育实践,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内涵。
不久前的一则报道,为暑假增加了几分温暖,也让人们重新理解家访的意义。在合肥六十一中,家访是每位老师的“必修课”。有的老师一年能走访40多户家庭;有的老师家访发现,学生需要等家里人睡觉了才能开始写作业;有的老师每次从生活条件较差的学生家庭回来,就会心生同情,想方设法接济学生……老师们的切身感受,映照着家访的意义。这也深深启示人们,懂得和理解才是教育的起点。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育的过程,不止于教书,更重在育人。育之道,人为先,需要相互理解,需要心灵互通。从这个意义出发,家访不仅有助于促进交流、加深理解,也能让教育理念与方法变得更加鲜活、更为温暖。但现实中,随着人们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家访逐步淡出了老师们的日常工作,变成了“稀罕事”。如今,建立一个“家长微信群”,就能随时实现便捷沟通。然而,“键对键”毕竟不同于“面对面”。电话里、网络上的寥寥数言,无法替代一次真挚的握手、一个会心的微笑,更不必说一场真诚深入的促膝谈心。
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身处无所不在、无远弗届的移动互联时代,技术的进步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教育的内核却始终如一。善于激发唤醒,塑造灵魂、塑造生命,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就能超越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触及教育的深层内容,找寻到教育最本原、最宝贵的价值。
面对面,才能心贴心。家访,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内涵,也应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或必要补充。有教育者说,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受教育者。家访,正是全面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感慨,“备课”不仅要备好所授的知识,更要备好学生的学情。家访何尝不是一种“备课”?老师通过家访,重新认识学生、发现学生,往往能进一步影响学生、改变学生。今天,我们呼唤家校合作、家校共育,其实也是在呼唤教师与家长相互理解、形成合力;我们呼唤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其实也是在呼唤教师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这些,都需要广大教师更多着眼于教育本身,更多着力于呵护孩子、培育孩子。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密切联系教学实践和时代场景,努力激活家访的育人效能,推动更多老师上好家访这门“必修课”,我们就能提升教育的温度,为立德树人注入更多正能量。
《 人民日报 》( 2019年08月07日 05 版)
为进一步落实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对学生健康生活指导和心理疏导,上街区铝城小学六三班班主任陈红丽老师采用电话、微信、视频等多种线上方式与各学科教师一起进行线上家访,对学生及家长进行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普及、居家学习生活关心和学业指导。
为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和身心健康的关怀引导,管城区回民中学七年级各位老师纷纷开启了“云家访”,采用线上视频、语音等方式与学生和家长互动。
疫情当前,身处疫区的孩子、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和指导。3月6日~3月12日,郑州市金水区黄河路第一小学德育处发起了“特殊时期特别爱”活动,号召学校全体教师充分利用钉钉平台,给特殊时期里这些孩子送去特殊的礼物。
2020年这个寒假,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显得不同寻常。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和见证者。郑州市管城区外国语小学三年级老师白茹梦就是其中一员。
2月8日,记者获悉,荥阳市第一幼儿园的老师在寒假对幼儿进行了“别样”的家访活动。
1月31日,荥阳市刘河中心校开展了“隔离病毒不隔离爱”电话视频家访工作。通过聊天、视频的形式,老师们了解了学生居家防疫情况,与学生、家长共同完成了抗击疫情保护自我等知识的宣传学习,并针对暂延开学,如何合理有效安排学习计划以及学习上的疑难问题等展开探讨。
为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1月16日,管城区外国语小学召开师德师风建设暨家访活动专题会。
1月16日下午,迎着飘雪,郑州经开区第五中学领导及老师到部分学生家庭进行期末家访活动。
1月16日,郑州经开区实验小学的班主任和各学科教师冒着严寒与风雪,走进学生家庭,开展爱心家访活动。
1月14日,华师附属郑州高新区万科城小学召开家访工作布置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