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大学生返校,2018级的5500多名大一学生,都要求交一份寒假作业。
这是该校求是学院发布的“六个一”寒假成长计划,包括:精读一本好书、了解一所国内外一流学校、观看一部政论专题片、拜访一位70岁以上老人、走访一家企业、代全体老师向父母问好并留下家庭合影。
根据统计,学生们寒假读得最多的一本书是《平凡的世界》,排在前列的还有《百年孤独》、《人类简史》等。
认真地和奶奶聊天
才发现她身上故事很多
在完成“拜访一位七十岁以上老人”这项任务时,大部分同学选择了自己的亲人。
能源化工高分子大类1806班的朱桓毅,“拜访”的对象是自己的奶奶。本来,他们家祖孙三代住在一起。平时朱桓毅回家,奶奶跟孙子有说不完的话,“絮叨”个没完。以往,朱桓毅总是偶尔回答一两句敷衍一下。
这次为了完成作业,他决定好好和奶奶聊聊天,意外发现,老人身上居然有很多自己所不知道的故事。
奶奶退休前是一名护士长,整整当了36年的护士。奶奶年轻时,经常要值夜班,爷爷又不擅长带孩子,她就要工作家庭两头兼顾,非常辛苦。同时,她又非常热心,同事有事找她代班也从不拒绝。在如此辛苦的日子里,奶奶依然一直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直到现在,奶奶讲起过去的事时也面带微笑,从不抱怨。
“通过和奶奶聊天,我对他们那代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身上那种不怕苦踏实肯干的精神,是我们这代年轻人要学习的。”朱桓毅说。
以前从来没有想过
拍全家福也会感到幸福
来自应用生物科学(农学)1807班的罗瑜,她在正月初一那天收获了一张承载着幸福的全家福。
拍全家福的提议经罗瑜的妈妈提出,便立刻得到了大家热情的回应。姐姐拿出新买的自拍杆,特地打开美颜相机,罗瑜和姐姐站在中间。父母紧贴在两边,父亲眯着眼睛,笑容很灿烂,母亲伸手比了一个“v”字。一家人拍了很多次才选出了一张大家都满意的照片。
“这次拍全家福,我有一种满满的幸福感。”罗瑜感慨地说,她已经好多年没有和父母如此亲密地接触,彼此之间挨得如此近。
“上一次我们一家四口拍全家福,还是13年前,我那时才5岁。”罗瑜专门翻出那张照片,画面已经有些模糊,很有时代感,“照片中的我年纪很小很可爱,父母还很年轻。转眼间十几年过去,自己成了一名大学生,姐姐已经上班,父母脸上也有了不少皱纹。”
罗瑜感慨良多,“有时间,一定要多陪陪父母家人。有些东西,溜走了就回不来了。”
学校布置作业的初衷
为让大学生不与社会脱节
对大一的新生来说,几项作业中,“走访一家企业”可能是最有难度的。浙大工科试验班的周佳倩和几个小伙伴,走访了四川凉山一家建筑企业。
“这家企业在我们当地规模较大,还是我以前高中食堂的承建商。”但是,几个人在企业门口就遇到了困难——人家根本不让进。后来反复与门卫沟通,才进了企业的大门。“在工地上,我们了解了一幢大楼的修建过程,最后还采访到了企业的负责人。”最让她感动的是,采访建筑工人时,工人们都特意换了干净整洁的衣服,“这给我们好好地上了一课。”
浙大求是学院院长邱利民说,浙大学生应该德才兼备。他在平时和学生接触中,发现同学们对阅读的重视不够,阅读质量相对不高,于是有了“精读一本好书”。而“拜访家乡一位七十岁以上老人,听他们讲述七十年来的生活变迁”,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感恩意识,希望学生在与老人交流中得到启示,珍惜现在的生活。“哪怕是和自己的亲人聊聊天,也能增进隔代间的亲情。”同时也希望大学生能从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出发,思考自身应当如何发展、如何为这个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现在的大学生,相对而言与社会有些脱节。”邱利民认为,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的孩子,在进大学前基本都是一门心思读书。“社会是多元的,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基本单元,了解家乡变化,这是我们设置这个作业的初衷。”(王湛)
一般助教批作业,只有对和错两种符号。但在这门课146位学生的作业本上,都有弹幕一样的批注、评论区留言一样的评语,甚至还有“互动”——这是张洪申每周用近12个小时完成的“佳作”。
“在寝室楼下听到有人在读英语,很标准,我心想谁暑假还这么勤奋呀,真棒!走到门口发现是宿管阿姨,大吃一惊。”几天前,浙大的学生小林发了这么一条朋友圈,她发现浙大紫金港校区青溪女生宿舍的宿管阿姨居然是一位深藏不露的“扫地僧”。
日前,一组描绘老杭城风貌的漫画在浙江职工中心展出,共70幅,均出自浙大退休教师、漫画家倪集裘之手。1949年出生的倪集裘,今年已经70岁了,与共和国同龄的他,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日前,来自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团队在Science(《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文章,而在署名中,有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的身影和2017级生物医学专业罗凯闻的名字。
今年,浙江大学就为即将入学的大一新生准备了众多衔接班,其中,《高等数学先修课》作为高中升大学的数学“衔接课”,受到了众多新生的追捧,截至发稿当天,已经有17200余名学生参与。
近日,在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的一堂讲座上,一份浙大专属眼影盘“火”了。
“浙大有7个校区,一共21个食堂,每天吃饭的人次至少13万。一年下来,21个食堂要消耗掉18180吨食材,相当于2500头非洲象的重量。”邵泳梅对这些数据了然于心。
摆在钱报记者面前的,是厚厚一叠信纸。这是一封“连环信”,整整写了21年。写信的,是浙大1946级的学生,他们是浙大医学院首届毕业生。他们都是医学各科的教授,其中不乏中科院院士、学科负责人、医学院院长等。
近日,澎湃新闻获悉,刚刚获批的浙江大学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将于2019年开始招生,学生纳入新设立的竺可桢学院图灵班。
昨天,浙江大学就宣布了一条重磅消息:今年将新增两个超级热门专业,分别是机器人工程和人工智能。浙大官方消息称,教育部于日前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浙江大学新增备案本科专业1个(机器人工程),新增审批本科专业1个(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