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浙大教授正在讲解高数(截屏)。
大家都听说过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的衔接班,但你听说过上大学还要上衔接班的吗?
今年,浙江大学就为即将入学的大一新生准备了众多衔接班,其中,《高等数学先修课》作为高中升大学的数学“衔接课”,受到了众多新生的追捧,截至发稿当天,已经有17200余名学生参与。
教授上课,助教答疑
钱报记者采访获悉,每一位浙大新生收到录取通知书时,都会收到一份入学须知,包括新生报到之前需要完成的相关事宜,其中就包括让学生修读这门衔接课。
在浙江大学本科生院的支持下,数学科学学院在今年正式推出《高等数学先修课》网上慕课,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面向全网开放。课程共12章节,由38个10~15分钟的教学视频组成。学完整个课程之后,将会有一个网上测试,学生可自行检测学习成果。
课程上线半个月以来,除了6000余名浙大新生参与其中,还吸引了很多外校学生。截至记者发稿,参加课程的总人数已达17200多人。
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副院长盛为民告诉记者,这门课的三位授课老师都是有着一二十年教学经验的浙大教授。课程平台上还有专门的讨论区供学生提问,老师答疑区的发帖数量已经多达两百条,大部分同学提出的问题都收到了回复,“自开课以来,我们每天都会安排学生助教进行答疑”。
弥补高中被忽视的知识
在近几年的大一数学教学过程中,高中与大学数学课程经常不对接,浙大的微积分课程第二学期的授课时间从一周4.5节调整至5节,一学期下来,就多上了8节课。“不仅仅是浙大,很多大学的数学课都会专门花8~10个课时进行高中知识的补习。”盛为民说。
“大学数学课上有一些知识,老师经常一笔带过,但我们读高中时只知道有这个方法,对其背后的原理、应用等都很迷糊。”浙江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的大二学生黄律纲就曾有这样的困惑,他大一时没有衔接课,所以只能靠自己上网查资料。
基于这样的现实原因,浙大数学科学学院才决定开设这一门衔接课。盛为民说,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基本上都是初等数学中非常基础的内容,但因为不是高中教学的重点,往往容易被忽视。
“比如高中生多多少少接触过有理数、无理数,但对其定义、性质却并不清楚。”衔接课的授课老师之一、浙大教授卢兴江告诉记者,老师会先对这些在高中教学中有所遗漏的知识点,从概念出发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再结合一些具体的题目讲解,让学生对知识点有一个更深入的思考。
浙大人文科学实验班新生黄胜洋上了衔接课后受益匪浅,“比如平面解析几何中的坐标变换公式、三次及以上次数的一元多项式函数的求根公式等,这些在高中并没有展开讲解。”
教导大学数学的学习方法
盛为民说,在高三的暑假开设这样有一门高数衔接课,“更希望学生提前学习、了解大学数学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
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黄正达告诉记者,这门课的授课方式采用的是大学课堂的授课方式,注重基本概念的介绍,尽量让学生多关注数学的理论背景和思想方法,引导同学们自己去探索去学习。
“经历过高考的学生一般最关心的是怎么答题,通过多做题来理解相关的理论内容,也希望借着题海战术考出高分。但是大学可能更多的是想要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理解理论内容的基础上做题目。”黄正达说,不同的教学阶段对于知识学习的要求不同,通过这门课,让准大学生的数学基础达到应有的水平,相关的知识点达到应有的储备,并且能够提前适应一下大学数学教育。
“我们有意识地将大学数学学习时会遇见的知识体系在这里做介绍,比如课程中的复数部分,就是从公理化体系的角度去介入。”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除了数学存在高中和大学课程体系的脱节之外,物理、化学课程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因为数学面向的学生更广,全校所有学生都要学习数学,所以我们先从数学开始。”浙大教务处副处长金娟琴说,“如果同学们反映效果好,其他课以后也可能会开设一些类似的先修课。”
一般助教批作业,只有对和错两种符号。但在这门课146位学生的作业本上,都有弹幕一样的批注、评论区留言一样的评语,甚至还有“互动”——这是张洪申每周用近12个小时完成的“佳作”。
“在寝室楼下听到有人在读英语,很标准,我心想谁暑假还这么勤奋呀,真棒!走到门口发现是宿管阿姨,大吃一惊。”几天前,浙大的学生小林发了这么一条朋友圈,她发现浙大紫金港校区青溪女生宿舍的宿管阿姨居然是一位深藏不露的“扫地僧”。
日前,一组描绘老杭城风貌的漫画在浙江职工中心展出,共70幅,均出自浙大退休教师、漫画家倪集裘之手。1949年出生的倪集裘,今年已经70岁了,与共和国同龄的他,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日前,来自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团队在Science(《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文章,而在署名中,有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的身影和2017级生物医学专业罗凯闻的名字。
近日,在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的一堂讲座上,一份浙大专属眼影盘“火”了。
“浙大有7个校区,一共21个食堂,每天吃饭的人次至少13万。一年下来,21个食堂要消耗掉18180吨食材,相当于2500头非洲象的重量。”邵泳梅对这些数据了然于心。
摆在钱报记者面前的,是厚厚一叠信纸。这是一封“连环信”,整整写了21年。写信的,是浙大1946级的学生,他们是浙大医学院首届毕业生。他们都是医学各科的教授,其中不乏中科院院士、学科负责人、医学院院长等。
近日,澎湃新闻获悉,刚刚获批的浙江大学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将于2019年开始招生,学生纳入新设立的竺可桢学院图灵班。
昨天,浙江大学就宣布了一条重磅消息:今年将新增两个超级热门专业,分别是机器人工程和人工智能。浙大官方消息称,教育部于日前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浙江大学新增备案本科专业1个(机器人工程),新增审批本科专业1个(人工智能)。
袁莱维,背后是他妈妈给他绘制的元素周期表。 “下次,下次再给你细讲。”浙大化学系分析测试平台主任何巧红老师,轻吐一口气